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1986-1995台灣建築引言 羅時瑋/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6年11月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7月台灣宣佈解除戒嚴,同時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1月蔣經國過世,台灣進入李登輝主政時期,接下來的台灣民主化發展,包括民代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使台灣成為亞洲眾多集權國家中的異數;另外根據經濟統計,台灣自1988年起成為資本淨輸出地區,內需產業強勁繁榮,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台灣悄悄地全面地進入一種新的生活世代:感性消費、速食、7- Eleven、量販、KTV、出國觀光等成為全民生活的常態,大眾流行文化與世界同步; 同時草根民意也被動員起來,自1986年鹿港抗拒杜邦設廠、反核運動等覺醒,地方鄉土意識蔚為浪潮,台灣在政治與經濟上成為一個暴發生猛的新國度。

正當台灣錢一路淹腳目,世界也正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轉變。 1989年大陸民主運動遭鎮壓,六四天安門事件震撼全世界;然後戈巴契夫領導的蘇聯改革失敗,蘇聯解體,二次戰後建立的冷戰秩序結束,接著東歐共產專政崩解、開放向民主與資本主義體制,再來東西德統一,一連串的世局變化讓人目不暇給。 世界重新洗牌之際,也是台灣股市房市狂飆到1990年泡沫破滅時,接下來的政局動盪、野百合民主運動等,台灣進入多變浮動的自己的和世界的新結構,1993年美伊戰後帶出矽谷科技新榮景,台灣產業升級卡上新科技全球分工體系,但更大的產業流動方向卻是開始跨海西進大陸---90年代的亞洲經濟新活力所在。

在這十年中台灣一點一點地告別純真樂觀年代,一步一步地跨入多元複雜的世故場域,1990年日劇「阿信」主題曲「感恩的心」被政治挪用,似乎微妙銘記這樣的轉折。 在建築表現上則有著自主的激情,伴隨著具有實驗活力的多元理想性色彩,從國際流行、從鄉村土地、從自己的問題、從自己的身世,吸收沉潛而創造出多樣的空間形式。 配合全面實施容積率使都市天空線變化更豐富,台北市火車站前的新光三越超高層大樓、敦化南路的遠東企業大樓、仁愛路富邦大樓、高雄市的長谷世貿大樓等,標示新興都會的上空輪廓; 新的市民性設施如台中科學博物館、台中美術館、高雄美術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也在這階段陸續完工; 乘著房地產飆起之翼,台中市的「理想國」、「家天下」等社區打造出集合住宅新類型; 從1987年嘉義新港的雲門「薪傳」演出,到90年代初從台北松江詩園、士林福林社區、楊梅錫福宮老樹社區、台中市的精明一街、高雄三民鄉等社區營造成果,也呈現出民間活力動員的生動歷程; 首都台北鐵路地下化及捷運系統動工,台北交通經過黑暗期,終於邁進一個穿越地層的流動態都會。

作為西部經驗的另類版本,宜蘭是一新興的政治與建築板塊,是都會風潮外的台灣新意志的整合,陳定南開始經營出的新地方政府,推動新的地方建築營造模式,從早年的東澳國小,到宜蘭國民學校新校園、宜蘭厝活動、冬山河親水公園等,從鄉愁中走出新地方地景,對照西部的成熟作品如龍鑾潭賞鳥中心或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宜蘭莊嚴地如同黃春明的「白梅」正孕育著下一波台灣建築的新能量。

歐洲經歷五百年達到今天的文明,美國花了兩百多年,日本花了一百五十年,台灣則以五十年時間發展出自己的政經盛世,躊躅自得之餘,終於發現,表象之下敗絮仍多,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迎頭趕上的其實是最容易達成的部分,最吃力的部分正橫亙眼前,在這十年間台灣為自己創造出空前的高度,支撐起建築的多元演出,但也在這高度上逐漸看清楚自己,包括自己的慾望和限度。
(這篇發表在Dialogue雜誌出版的"台灣建築"書內,2004年美兆出版社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