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戰略強勢的WOHA建築


戰略強勢的WOHA建築

去年秋天系上組團往新加坡交流,我也跟著跑,拜會了國立新加坡大學(NUS)建築系,受到非常溫馨的接待。 新大的黃老師與謝老師輪流陪著我們走訪各處,特別是有一天謝老師帶我們專門看WOHA的作品,讓我們見識到這位新加坡相當具代表性建築師的設計功力。

WOHA事務所由兩位建築師合作主持,為Wong Mun Summ(WO)Richard Hassell(HA)共同成立於1994Wong1989年畢業於NUSHassell也在同一年畢業於U. of Western Australia,兩人比台灣的黃聲遠、邱文傑或呂理煌等的年紀稍年輕些,他們合作還未滿二十年,就已完成為數不少的傑出建築,成為當代東南亞頗具影響力的建築團隊。


















天使瑪麗教堂

那一天我們首先參觀坐落在郊區的天使瑪麗教堂(Church of St. Mary of the Angels),這是一座完整的教會建築,包括修道院、教堂、祈禱室、靈骨堂(Columbarium)等空間,入口是一斜上坡,有一高挑的門廊迎接,門廊中柱與其後方塔形建築的正面分割線條,在此入口朝聖道上就標示了十字架的意象。 走進大門,即置身在一寧靜而寬敞的廣場,左手邊就是教堂,近乎四層樓高度的正立面全是通透玻璃面,教堂室內與室外廣場在視覺上聯結一起。 在此廣場中,也才發現剛剛走進來的大門,原來是在教堂兩側對稱配置的迴廊一方的中央開口,而且正對著另一方迴廊上的塔形祈禱室。


教堂正面(朝西)上方有一片尺度驚人的出挑簷版,延伸著室內天花板面往外懸挑出來,這才使得內外部空間產生相互流通的效果(乍看之下頗有谷口吉生的味道),而且因此使中央廣場更具內斂性氣氛。 教堂內部方正高大又光亮潔淨,上方牆面與天花皆為白色裝修,下方則是溫暖木質飾板包覆。 這正堂為大跨距空間,兩邊側室翼各分成三大量體,各在二樓高度以輕巧橋道相連,使側邊層次拉深,加上入口側往外部廣場延伸,正堂內部非常寬敞;但是觀眾席被安排成三方向圍繞中央,且往下緩斜朝向這中央的祭壇與受洗池,加上簡潔照明燈柱排列,形成高敞外延卻又帶出內聚感的聚會空間。 祭壇上方高懸一耶穌受難像,以及天花上的十字形天窗及照明凹槽,點出神聖超越的宗教氣氛。


所有聚會所需設備,如立柱式照明、音響、空調出風迴風口、觀眾席坐椅以及各處裝修細部收頭,皆高度成熟地處理收拾妥當。 空間、結構、構造、設備、家具全都被細心整合一起,共同形塑出整體空間效果。 從玻璃幕分割、平面配置、天花分割、到燈具形式,都重複著十字架主題意象。

出了教堂,走在南側迴廊裡,除了設有兩間盥洗室外,迴廊中間是一塔形祈禱室,在裡面看是一高聳的毛玻璃盒子,但玻璃面外層另加上嵌鑲石版牆面,所以外觀是由水平金屬嵌條框出片片斑駁淺褐色石板,並錯落地留出石板間隙引入自然光,再以巨大十字形飾板框夾住這高量體,中軸正對入口大門中柱。


教堂前廣場在兩邊迴廊外,為一緩斜而上的「世界和平花園」,四列扶疏樹木引導人們往上漫步,但在花園起始處兩端設有坡道,往下走到底可抵達地下層的靈骨堂,這地下墓室中央為通廊,兩邊各設置四間安放靈骨的房間,房間內四邊牆面設骨灰匣,每匣都無縫連接,完全看不出是放置骨灰的一個個櫃子。



房間中央設一水池,池邊有坐位供人停留,每側四個房間設連通開口,使視線可完全貫穿,上方為倒漏斗形天花,設天窗引入自然光,每個靈骨間外牆皆斜開向外採側光,因此地下層整個都很明亮,映著水光,幽靜氛圍中以水的流動象徵生命的流逝與延續。

地面廣場教堂與修道院為活人聚會靈修的場所,地下為安靈追思空間,兩者以迴廊、緩坡與花園連結,其間空間尺度變化、空間處理手法變化與統一、或是動線聚散之間的安排,都有高度洗練、拿捏恰到好處的表現。 整個體驗下來,處處用心都顯得理所當然,但每個轉折之 間也都有出乎意料的驚喜,真不失為大家手筆!


















新加坡藝術學院
當我們被帶到市區參觀他們設計的新加坡藝術學院(School of Art, Singapore),當場受到另一種磅礡粗獷氣勢的衝擊。 他們將三條六層樓高的長形教室走廊量體,放置在約五層樓高的巨大版牆群上方,三條教室樓之間安排圖書館、練舞間、工作室、露天平台等,下方空間則配置了較大容量的音樂廳與劇場。





















這學院建築就坐落在車水馬龍的鬧區邊緣,走在寬廣人行道上高大巴西雨豆樹蔭下,大階梯把人帶上一層樓高的入口平台上,立刻跳脫街道上的喧囂氣氛。 但這高達四層樓的大平台,搭配巨大板牆表面混凝土的粗礪處理,對比著不鏽鋼包覆的巨大的電扶梯管體,呈現出非常開闊豪邁(或許也out of scale)的公共性。 有些地方,如劇場下方呈倒圓錐體,龐大突兀地擺出戲劇化的牆面姿態。


















當天似乎不是上學日,我們無法上樓參觀,只在入口平台上體會WOHA的氣魄。 整棟樓像是放大的模型,完全脫開四周商業或機構大樓的常態尺度與組合模式,但也不可否認地,如此粗暴的形式,頓時掏洗掉資本主義庸俗銅臭味,也甩開公家機關的官僚八股氣,打出藝術學院的不拘一格的開放公共性,讓這凡事要求規矩的國際大都會增添一抹自由風味也值得吧!


Bras Basah MRT Station

這個捷運站所在位置,面臨新古典樣式的新加坡美術館與善牧天主教堂,也鄰接新潮風的新加坡管理大學,設計要求不能破壞古蹟建築風貌,但又期待能建立起適當的連結關係。 WOHA正對著新加坡美術館半圓形前庭,設計一方水池,大小接近一個標準游泳比賽池的大小,正對美術館中軸線兩旁做了兩道玻璃橋道供人穿越,在橋上可看見池底是大片玻璃,穿透池子的瀲灩水光可隱約看到玻璃池底下方的地下空間。


















等我們從對面街上很普通的捷運站入口搭乘電扶梯下去,一邊接上新加坡管理大學地下大通廊,另一邊轉過去則是一個深約五層樓高的大地井,其中電扶梯上上下下人群,而此處天花就是我們剛在地面上看見的大水池。 這裡特別設置一座寬橋讓人過來觀看,可惜另一邊是實牆擋住,動線不通,所以這橋其實是一道懸在大井中的看台。

池底玻璃以一道道桁架撐住,再加上拉力纜索繃住兩端,整體還蠻輕透的。 那天不甚晴朗,天空有大片雲朵,池水清澈,整個池像是一片厚厚的清玻璃,但仍有隱隱波紋,使得白雲邊緣微微地顫動,而整個深井空間壁面皆為淡色處理,水光映在牆面上微動的光影,顯得異常詭異,算是開了眼界。

















以一池子水來連結古蹟公共建築與都市大學建築所在的地區風貌,這是WOHA別樹一幟的創意,既為熱帶都市帶來清涼微氣候,又為現代機械都市的地下通勤節點拈出一片自然水光韻味,以相當新加坡式的專業功力,做出優雅動人到你心坎裡的意外布局。




































只是親身看了這三件作品,也匆匆路過瞥見鬧區街角的Wikie Edge,與Ilima商業複合大樓,覺得WOHA兩人幫確是設計高手好搭擋。 也許認識不多,還不急做歸納,但至少感受到他們「戰略強勢、戰術優良」的建築特色。 我所看到的這三個作品,都在戰略布局上以全新的眼光配置起出人意表的形態,幾乎完全不落前人窠臼,而在空間形式專業處理收頭方面又無懈可擊,如此功力水準的建築師在台灣也難得一見,值得我們虛心學習了!

(最近在水湳展覽館正展出WOHA作品,該去看看囉!)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