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如何表現建築的公共性格?

如何表現建築的公共性格? 2010/5/27
這周在「建築概論」課堂上談到「公共」這項空間議題,我向學生丟出一個問題:「我們在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逛,挑選或試穿各種物品,自由自在,這算不算是公共空間?」有的同學點頭,我再問:「假如你穿得像乞丐,警衛會不會讓你進去?」 同學們的眼睛睜大了些…我們在這種商場空間可以自在地逛來逛去,前提是我們必得是具有消費能力的人---至少看起來要像是,若我們看起來根本不像是有消費能力,就當然會被警衛趕離開。 百貨公司跟廟口是不一樣的,在廟口有錢大爺可風光來去,沒錢窮光蛋也可有棲身之處,所以廟口是公共空間(public space),對所有人開放,百貨公司是集體空間(collective space),有限度地對某些群體開放,另外像是大學、大公司宿舍、俱樂部等都要憑證出入,都是屬於集體空間。 這是我在幾乎二十年前博士論文研究的一個論點。

我在這堂課上跟同學提到隈研吾的概念,他面對如何表現公共性格的問題時,提出所謂的「維基百科式的公共性」。 他說不喜歡一種被某一個人支配設計、而擁有某種剪影(silhouette)的房子,維基百科般的設計不在乎做出一個完整的剪影,而是企圖由某些元素不斷增生的結果。 他認為建築的「公共性」不是一種止於完整而統一的形象,不是定於「一」的完成,反而該是可以不斷增加特定元素,達到永遠可以持續延伸或成長的「多」的表現。

我到東京親身造訪過的表參道他的作品(One Omotesando, 2003)與東雲住宅區(Shinonome Apartment Building, 2004)都可看出他這種公共表現的特質。 前者是以整面豎版以百葉形式作立面,隱約可見後邊的量體構成。東雲住宅區它的公寓設計,同樣地以陽台欄杆水平帶穿插不同大小的「破口」,形成一種隨性偶發的立面,似乎可任意增減這些水平帶或破口的組成。 這公寓內部的中庭(屬於內部的公共區域)也是一種中性的構成---兩條長廊在不同樓層以橋道相連,橋道可增減數目或改變銜接點,都不至於影響整體空間感受。




















One Omotesando, Ginza

在2009年GA幫他出的專集中,他的競圖案與計畫案,很多都是以這種「維基百科式」公共立面來表現,不管是如何的量體組合,或甚至碎形的變化,立面皆是中性化處理。 於是,呈現一種似乎「民主式」的表情,作為面向公共領域的介面。 這是沒有中軸線的立面構成,也不是嚴謹到不可再加增減的「組合式」(compositional)構圖,這種似乎可隨意增添元素的立面,看來很隨興,好像也歡迎觀看者來參與---一種視覺上的開放與自由。









Shinonome Apartment, Tokyo




其實,隈研吾正是以如此的立面的「集體性」手法來營造出今日都市「公共性」特質,但這是開放向所有大眾的公共性嗎? 對熟悉現代設計形式的「視覺菁英」而言,這是可以被辨認的一種開放的語言,但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說,這可能是一種視覺上的迷宮,也許還不如像台北的總統府或東京火車站那樣擁有支配性剪影的建築來得更多包容力、與更直接的公共溝通力。

隈研吾的維基百科式的公共立面,是否成為失去救贖的空間---無語的街道立面正對flâneur的回看? 還是民主社會的---或當今已與之混淆不清的消費社會的---開放與邀請的姿態?

參考書
Kengo Kuma Recent Project. A.D.A. Edita, Tokyo,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