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也是一種書城!? 寫于2006/7

這趟韓國之旅的最後一天,我們到首爾北方三十公里外接近南北韓邊界,參觀一處稱為「坡州書城」(Paju Bookcity)的地方。 這是又一樁韓國式的驚人之舉,讓人對這一民族的雄心壯志印象深刻。 這是佔地155公頃的土地開發案 (將近一個東海大學的規模ㄟ),原地是一處江邊溼地,緊鄰高速道路旁。 一群首爾的出版商苦於市區租金高漲,出版毛利薄小,不如集體出走到郊外,搞一個以書來標榜、兼顧溼地環境的文化生態城開發計劃,而且也看準北韓經濟改善後的文化市場,所以這又是企圖以文化統一北韓的進攻策略。

1989年舉行的「書城建設委員會發起會議」開始正式推動這構想,1994年發起人甚至說服南韓總統指派文化觀光部長協助,三年後確定以「國家產業園區」方案來通過這計劃,再來由交通建設部通過實施計劃並開始建造,第一期計劃(87.3公頃)建造費用一半由政府出資(多麼成功的產業開發案啊),1999年即完成書城資訊中心,之後亞洲出版文化與資訊中心、出版業多管道配送中心等皆陸續完成。 於是,溼地上竟然建造起一個文化生態社區。

2001年一份建築指導綱領出爐,建設委員會邀請其國內當代傑出的兩位建築師協調整體建築設計事務,他們邀請國內三十位與國外十位優秀建築師來參與。 設計規範重點是要求建築量體必須有相當比率是透空的 (容積率200%),以利於自然通風采光,並因此可充分融入自然環境中; 另一是要求建築師不應太過炫耀自我,應配合整體規範。 後面這一點該是白搭了,這幾十位建築師各顯神通,每棟建築都與眾不同,而且每棟房子都要求通透變化,材料又各個不同,整體看來倒像是模型公園,或像是把一堆「實品屋」集合一起,每一個房子都在行銷自己,怎麼看都不像一個社區。

資訊中心裡面與入口處倒是陳列幾個全區大模型,初期的模型較清楚顯示原來規劃構想,大型設施如配送中心、印刷廠配置在緊鄰高速道路的基地外圍,中間帶則是稱為「書架」部分的標準量體房子,另一側靠溪流與山丘部分則要求與自然生態配合的較有機形式。 但後期模型則看出原先構想在執行時,逐漸做些修正,也不似原先的清楚劃分,但大體上實現了一個「出版產業文化園區」(套用台灣式說法)這樣的產業型社區 (有別於居住型社區)。

但安排我們這一團搞建築的人來這參訪,用意應是參觀這些所謂建築精英的作品吧。 然而精英作品是多麼需要背景來襯托啊! 這些像是精英式作品集中放一起,真像是動物園,各個爭奇鬥艷,大家看了三、四個,沒有平庸的背景來平衡一下,很快地就覺得彈性疲乏了。 要完全靠這些競逐美感的作品來建造一個社區(還談不上城市吧),就整體市容與空間結構而言,看來是規劃上的失策!

第一期社區已經大致建造完成,但看來蠻荒涼的,也許是要強調生態,所以河道或池子充滿天然水生植物而顯得雜亂,但房子密度還蠻高的,它的荒涼其實在於缺乏人氣,配置在社區中心的購物中心也空蕩蕩地。 導覽人員說他們經常要辦活動、事件,而且辦得很成功,常吸引人潮來製造人氣,這還真的是人造社區呢,還必須有專人策劃社區事件使它顯得活絡。

我們中午被安排在資訊中心裡的員工餐廳用餐,餐廳只供應兩種餐,別無選擇,除了我們團員外,來用餐的幾乎清一色是年輕女生,這個產業社區雖然邀請優秀建築師做出各個不同的佳作,但其實社區組成還非常地單一化呢! 只有一種產業---出版業,只有單一領域的工作,沒有老人、小孩,沒有人住下來 (剛引進財團興建一區供員工居住的集合住宅,正完工中),街道上看不到流汗的男人、忙碌的女人,這是缺乏社區感的社區。 很顯然地,最近剛過世的都市評論家珍雅各(Jean Jacob)女士若來看這書城,鐵定當場吐血昏倒。

珍雅各一定喜歡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說的城市: 一條街讓孩子們在其中蹓躂,並影響他們決定一輩子的方向。 設計者常抱著一個迷思,以為他們可以創造一個城市,但他們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連一條街都創造不出來。 街是成長出來的,而不是設計出來的,街道需要好的設計是沒錯的,但街道的生命來自設計之外的世界,沒有一個活生生的世界來支持,街道注定會是荒涼的,甚至還可能充滿敵意。

我不太懂出版業,不太確定這出版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在產業經濟上運作得如何,是否今天的電子通訊傳輸技術,已足以讓這行業脫離都市中心、在荒郊野外裡獨立經營得起來? 因為出版其實關涉我們時代的文明生活內容,只要我們仍大量需要平面媒體,不管是書本、雜誌、報紙、廣告、海報、名片…,我們都需要各種大大小小的紙廠、印刷廠、影印店、裝訂行…等等就在都市各種角落裡,它們支持出版產業,也支持我們一般人的文字與影像生活。 而且,這些平面媒體業者,收入不一定豐厚或甚至僅夠糊口而已,他們在都市中心才能找到便宜過日子的方式,它們其實不易離開市中心的。

無論如何,儘管我對這坡州書城抱著質疑態度,卻對韓國人天真又勇敢的作風非常敬佩。 他們也許正朝著成功方向前進(國家都如此大力支持了啊),何況即使最不幸地淪於失敗,也不必以成敗論英雄,因為他們畢竟如此勇敢地嚐試過。 但是這其中最讓人神往的、而且讓你笑不出來的,卻是他們對明天抱著無窮希望而顯示在今天的魄力。 他們迫切希望成功,而且也付諸行動,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將會成功,台灣不也曾經如此純真地相信過自己…?
〈http://www.dfun.com小地方台灣新聞網-跨專欄-200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