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設計的創意再找出連結模式/專注的眼.直覺的心


設計的創意在找出連結模式
中原大學2012畢業設計作品即邀稿
 
曾經有陣子我常聽喻肇青老師提起,我們做建築或設計空間形式,是為了促成對的關係,這裡所謂的「關係」,我想是指人與人、或人與環境的關係,喻老師會說:「關係對了,設計就對了」。 喻老師是把我帶進教學圈的啟蒙人,1986-87年間我有機會在中原建築系帶設計課,與喻老師一起帶大一設計,這是我第一次當老師,也是收穫最多、最難忘的一年。 他招呼所有任課老師上課前一起討論、中午一起吃飯、傍晚時再檢討或與同學聚談,現在回想起來,他是不著痕跡地把老師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弄對來,然後教學過程與成果自然也就對了。 有幸認識喻老師也超過1/4世紀了,他一以貫之的設計教學觀點,一直帶給我甚多啟發。

當我讀了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心靈與自然 (Mind and Nature)1979》,我很興奮地從他那兒學到「邏輯類型」(logic typing)的概念,簡單地說,應用這概念,我們可以指出現象與關係是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 面對現實世界裡的諸多現象,讀出其間的諸種關係,這是從現象界跳躍到上一層級的邏輯類型去思考。 於是,關係其實是現象世界的後設層次的邏輯,有些關係穩定而規律的出現,形成特定的邏輯圖式或秩序,或者稱之為模式。

模式可說是一種關係的系統,掌握了模式,就掌握了複雜現象界中各種連結的可能,貝特森稱之為「連結模式」 (Pattern which connects)。他主張一種以連結模式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譬如將人定義為哺乳類中的靈長類,不如討論人的對稱身體器官構造,因為後者探討的構造關係,可以與其他生物相關知識作連結,而跨越分類學的框框。 而且,愈是能夠跨越既有分類系統而發現新的結構性關係連結,就愈豐富對真理的了解。

我在東海投入設計教學已超過二十年我一直覺得,設計教學的宗旨在於老師與同學一起去摸索那存在於基地與它所在涵構裡的「連結模式」,其實很接近喻老師所說的找出對的「關係」---看出關係的定型與開展,這才是分析的目的。 但是在設計評圖場合,大部分時候從同學設計表現來看,分析部分通常都顯得薄弱。因為思考的眼睛沒跳到上一層次的邏輯類型去找關係、並進一步找出關係模式,更難達到去介入到既有關係模式中重新建構新關係的境界,以使設計真的能言之成理.
 
所以,畢業設計的訓練重點應該在於---如何看見現象背後的關係,尤其是那些不斷依某些可預期的組合方式進行的、而且可歸結成特定模式的那種關係。 設計就是去撩撥那些關係,去介入去扭轉去引導去建構新的關係模式。 這其實也是建築師這項專業面對多變世界時,最應該經常自我提醒的設計意圖,建築的成果是一項工程的完成,但建築之所以能驅使工程來成就偉大,在於閃現設計意圖的那隻眼睛看見了前所未有的、啟發人心的新關係模式。 而且,就是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建築設計才是可以被評論、以及可被論述的對象。


專注的眼直覺的心         
刊登於東海大學建築系2012畢業設計作品集
 

最近有機會帶著同學到日月潭謝英俊基地操練設計課,有次在那裏難得遇到謝英俊還算空閒,有機會與他多聊聊。 他提到在八零年代曾跟著優劇團一段時間,大概有五年左右,他們要求團員完全開放感官,重新覺察周遭世界。 他們常訓練團員到野外從事一整夜的活動,從傍晚出發,讓團員體會從黃昏到黑夜的光影微妙變化過程,在全黑的山裡走路,必須小心不摔倒或跌落山谷,然後在從黑夜漸退、晨曦升起中感受清晨的漸進到來。 多半時候,團員之間不能說話,以保持對環境的專注感受。

謝英俊建議,建築系學生應該要多參與劇團,他認為戲劇訓練對建築人有很正面的影響。 我蠻贊同他的看法,讓感官更完整地開放,去看見幾乎看不見的,去感受幾乎感受不到的。 在建築的基地或真實環境中,蘊藏著各種複雜的連結,存在多種交錯狀況,以及幾乎無限的契機與可能性 ,建築師必須能全神貫注,深入地與環境合而為一,對基地整體狀況的掌握才能足夠深入,以找出最關鍵的、或最具策略性意義的因素或關係。 想像一隻老虎蹲踞在高點,全神貫注地留意周遭狀態,它與整座山林幾乎合而為一,所有可能的威脅與機會,都在它的感覺範圍內被嚴密掌控。 這是攸關生死的專注,動靜之間,綜觀全局而發動正確的出擊。 古時將領帶兵,行進之間憑感覺而判定哪裡有騰騰殺氣埋伏,哪裡有可能活路,他也是以全部生命來專注應敵。

日本將棋史上首位七冠王羽生善治,從1200場勝局中體會出直覺能力是人類最優的資質之一,但是他認為直覺能力必須達到深度專注的狀態,才能看到平常肉眼看不到的事物,這是一種洞悉全局本質的能力。 這與謝英俊說的優劇團放開感官的專注訓練很接近,但羽生還提出達到深度專注的方法:「進入深度專注的感覺很像在潛水,慢慢深入海底。專注力也一樣,必須循序漸進。」 像潛水一般,要慢慢地一邊習慣水壓,一邊潛下深處。「焦急只會讓自己一直浮在淺灘打水,無論如何都不能再深入。 相反的,若是按部就班潛入,精神就可以非常集中。」(商業週刊, no. 1305:75-76)

對於最近畢業的這一世代建築人而言,迎接你們的可能是史上最開放、最多元、最不用自我設限、但也是競爭最激烈、卻又最標榜分享的時代,這也是史上最讓人分心、最能讓你們一事無成的時代,但你們若是能堅定自己的信心,在你們眼前展開的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能讓人活出自己的時代。

我很高興有些機會讓我多了解今年畢業這一班同學,我喜歡你們彼此有著很多樣的才華,而且依各自的興趣性向而專注付出努力,我也很歡喜地感受到,你們大多對自己的直覺深具信心。 我甚至因為這樣的有感---感覺樂觀起來,而覺得要謝謝你們。 希望你們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度,專注力用到深處所能產生的直覺力,將是你們最終能對得起這樣開放多元時代的憑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