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綠探險東海大學建築專長博士班2011建築展覽




綠探險東海大學建築專長博士班2011建築展覽
時間: 2011.2.19(六)-3.5(六)
地點: 台中市文建會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TADA)B11展場
(台中酒廠舊址)
開幕座談: 2011.2.19(六)13:30-17:30
演講一: 高承恕教授
演講二: 李鴻源教授
與談人: 喻肇青教授/林良恭教授/薛保瑕教授/龔卓軍教授

展覽宣言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文明與地球生存的關係發生有史以來最劇烈的矛盾性變化,人類的理性達到從未曾有的知識水平,但也同時因為大規模的戰爭與開發,對社會與自然環境造成從未曾有的衝突與災難,甚至導向整體地球生物的生存危機。 因此,在上世紀末引起全球性的警覺,逐漸促成廣泛的永續性議題(issue)的討論,以及諸多關於節能減碳的議程(agenda)的設定。

全球性永續議題的深化、以及環保議程的推動執行,必須在社會性機構、人與環境互動關係上,落實為具體的生活與生存實踐行動。 因此,形塑二十世紀物質空間文明最關鍵的「設計」專業,必須站在此時地的歷史性條件上,從專業的核心思維裡進行最深刻的反省,。

設計的定義必須有所扭轉,設計專業必須重新檢討現代設計運動中的烏托邦思想,扭轉「為未來世界設計」(design for future world)的企圖,轉向成「為這個世界設計」(design for this world)的態度。 因為危機就在眼前,只有冷靜面對今天的世界真實、整合性地處理好今天的各種困境,才是對未來負責的最佳行動表現。

東海大學建築專長博士班成立宗旨,在於推動「以設計驅動的建築專精研究」( PhD by Design),強調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追求踐行知識(practice knowledge),我們認為設計不再是追求「最大化」或「最佳化」的手段,人類社會也回不到古老部落素樸信仰天地的和諧狀態; 處身於「風險管理」勝於「追逐效率」當代社會,我們愈發認同設計不全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而更是建立「連結模式」(Pattern which connects)的探索行動。

新的設計思維是朝向「連結與再模式」(connect and re-patternize),是有能力應機而變(contingent)的過程式策略,是致力於長期持續建構連結性模式(connective pattern)的努力。 譬如,成功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促成居民或市民的新的社會性與生態性連結; 動人的環境或物件設計,可以促成真實世界的再顯露、再解放與再組合,強調對人際與環境抱持友善態度的關係重整。

在二十一世紀,建築的新角色是作為生態與文化、自然與社會之間的中介性連結,建築必須是科技文明與天地環境之間的一種新溝通行動,建築的新時代使命就是 重新建立人性與境性、個性與物性的正向協調關連。 在如此的設計思維框架裡,「綠」不是符號,不全是設限,「綠」標示人腦與人心的新轉向,轉向減碳的思維、再界定尺度議題、強調人與環境互動,它更是人類行動上的綠色換檔,鼓勵以不同於現代思維的速度與動能、朝向新的整合方向前進的探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