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山下保博與田井幹夫的實構築

山下保博與田井幹夫的實構築

昨天「2010實構築ing」展覽熱熱鬧鬧開幕,這次特別邀到兩位日本建築師參展,他們是山下保博(Yasuhiro Yamashita)與田井幹夫(Mikio Tai),兩人都在去年來過我們(東海)系上演講。 我因去年與蘇老師到橫濱大學帶設計營而認識田井,沒過多久他也來東海再一起帶設計營,所以較了解他的作品; 山下在東海的演講我正好有事外出沒聽到,但後來看過他的作品,就覺得應該想法邀他來參展。 他們兩位都欣然應邀參展,而且花很大力氣把作品寄來台灣,也親自規劃他們各自的展間。 山下展間以玻璃磚牆來表現,我們沒太多預算,請他協商日本供應商將玻璃磚運來台灣,後來時間緊迫,還特別以空運送來。

開幕第一天下午安排他們兩位演講,山下在演講中強調材料價值的等價性(equivalence)、價值的重編(re-edit) 以及價值的創造。 我覺得第一項所謂的「等價性」相當發人深省,他說他對材料一向抱持平等的的態度。 這在他的Cell Brick (2004)住宅作品相當有力地表現出來,他以鋼板箱子(45cm高x90cm寬x30cm深)堆疊起牆身,就全靠這「箱之牆」支撐整個屋子,不須要其它柱子來支撐。 Crystal Brick (2004)更是只以玻璃磚環繞外牆支撐起整個房子,室內就感覺乾乾淨淨的晶瑩格子圍出的通透空間。

他稱這兩案例的結構為「組積造」,其實就像是砌磚一般地將基本單元堆疊砌築而成,而且強調「這些單元與建築整體之間無任何階級關係」。 這種想法基本上踰越了現代房子的「骨架-皮層」分離的邏輯。 自從Dom-i-no模型提出後,現代結構不管是鋼筋混凝土或鋼骨架構,都能以懸挑方式支撐整個房子或大樓,外牆可以輕薄皮層包覆,後來發展成帷幕牆吊掛系統。 也就是說,就結構功能而言,帷幕牆系統是不負擔承重功能,因此是附屬性構件,樑柱框架才是支配性的結構系統。

但這種起源於現代結構的「骨架-皮層」分離原則,在服膺機械美學的時代可被普遍接受的,但若以生命機體的觀點來看,表皮與身體內在的骨頭、肌肉是無法分離,而是結合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 將建築材料與構件都視為等價,就是認為沒有絕對的無結構作用的皮層這回事,皮層也一定可以用來支撐房子的。 這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等價原則,等於是對Dom-i-no典範的革命。

其實伊東豐雄在倫敦Serpentine Pavilion與東京表參道上TOD’s店已經實驗過這種結構皮層的想法,但他是以框架式皮層來做,山下卻嚐試以傳統的「組積造」方式---像是砌磚---來做,但使用較輕較透明的新單元來組積,呈現出超越現代房子構築的新可能性,實際上又是回到傳統工法,,卻將之提升為主角,而非配角,不在組積工法外還有一主要支撐系統,而是就在組積構材內補強。

他也開發鋁料構材使適用更多的室內機能,他利用鋁料易於導熱的特性,以鋁擠型排管做成室內調節溫度的牆體,甚至做出衛浴單元,可用於改善日式住宅木造衛浴易腐爛的問題。

他的材料價值重編(re-edit)的想法,是將日本傳統房屋拆遷至衣索匹亞再組裝利用,如此可減少因拆除而產生的碳排放或實質廢料,也可在衣索匹亞重新讓舊構築被再利用而獲新生。 第三項關於材料價值的創造,則是開發泥土使之成為更普及、強度更高又可完全回收的構材,他與材料研發學者合作,利用添加氧化鎂使土磚吸水後更堅硬的方法,來砌築泥造屋。

山下如此尊重材料的主體性,將材料等價地用在構築的最基本核心如結構功能(承受地心引力與側向力),或致力於舊材料再利用,或開發利用最被忽視的材料, 這是一種全新的構築理念帶領建築構材研發的專業實踐模式,台灣的建築師大概都還沒走到這麼投入的一步吧。

田井幹夫年紀較輕,約四十出頭,但卻是相當多產的建築師,作品的意向性強,但也能貼近生活而有豐富感,並且細部處理相當成熟。 這次他以自行設計的展間來呈現他的空間構築概念,那是白與黑、亮與暗所對比的空間,首先可以詮釋成建築中可觸摸與不可觸摸(tangible and intangible)的兩重向度。 但田井還更深一層地思考,他觀察到白亮空間一向是帶出純淨、抽象、乾爽的意象,而黑暗空間則是含混、雜亂、潮濕的意象,他企圖去顛覆這種對白亮與黑暗的刻板印象,想讓白亮空間有較多的雜亂、質感與濕度,而讓黑暗空間更純淨、抽象與乾爽。

因此他會讓浴室完全透明,使之成為白亮的空間,以顛覆傳統上浴室為黑暗的空間,但他又因此讓白亮空間成為潮濕而違反白亮是乾爽的一般印象。 在Waga-Zaimokuza住宅作品,房子裡像是客廳明亮處擺設了浴缸,讓從海邊玩回來的主人可先沖澡,而工作地方在樓上,其正面牆上卻只開一小窗,顯得是一較封閉的空間。

而且,田井擅長操弄組構系統(component system)的表現力,譬如Sekawa住宅的整片正向立面牆可開閉百葉組件,或某案例中室內可動式格架牆設計,或甲府(Kofu)宅L型平面在室外端點朝室內作90度輻射的木樑統一了室內的空間秩序。 在甚多案例中,可以發現「天花」或樑結構是他很重要的表現構件,通常都具有高度表現性。 對田井而言,構築不止是空間與材料的對話,構築還再進一步重新定義生活,以自己的設計哲學,藉著構築型態而演出生活的哲學。 同樣的, 像田井這樣有自我論述潛力的建築師, 在台灣也不多見呢!

他們兩位的展場設計都讓人體驗到空間感的撥弄,山下利用玻璃磚格子圍繞空間,由於地板與天花的映射性質所產生的往上下延伸感覺,田井也利用同樣原裡讓空間往上延伸,尤其在暗室中懸吊薄滑纖維布幕半遮掩中,飄浮的光點閃爍出迷離的氛圍。 透過這兩展間的體驗,這兩位的設計企圖心與匠心獨運讓人印象深刻,我也因此感觸良多,應該要收拾起過度樂觀的情緒,實構築在台灣還真有非常長遠的路途要走呢!

(山下與田井兩位先生今天12/13星期一中午在東海建築系還各有一場演講, 可別錯過喔)
(蘇睿弼老師也寫了一篇介紹山下與田井建築的文章,將於下期「夯」雜誌登出,本周六(12/18)9:00am於東海大學茂榜聽舉行實構築研討會,現場將可看到剛出爐的這本雜誌--2010實構築ing專集)

1 則留言:

  1. 感謝羅老師的分享!
    發現自己太忙於展務,反而沒有好好靜下心來讀讀他們二位的作品與其中的深義!再次謝謝!
    東海的同學很幸運,希望他們懂得珍惜!

    回覆刪除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