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我看世博第三天

明天就要回台灣了,今天只能再挑幾個較經典的展館看了,我想看的是浦西區張永和設計的上海工業建設館、他的學生陸翔設計的萬科館,還有浦東區的德國館、西班牙館、丹麥館、中國館、韓國館,也許再加上新加坡館。 後來發現中國館要預約劵,得在入口先領到,沒辦法進不去。 後來西班牙、韓國、新加坡等館也沒去成,這一天只去了四個館。

先趕到上海工業館,還好只排了不長的隊伍。 張永和用CD片回收再製成的細合纖管至少數萬支吧,以十數支作一排的深度,密密地圍著矩形展館周邊,管裡頭間隔1尺多裝置Led燈,不時變化顏色與圖案,這些光點因此似乎在深度上產生變化。 搭電扶梯往上,穿過密麻的管叢,再轉進一條密封的電動履帶長廊,才進入展館。

第一間展場以靜態牆面與互動影像介紹上海發展,然後從摺曲牆與天花的小廳,進到大型穹窿狀影像館,播放影像特技產品。 最後再到上層一個小餐廳,從機器廚房的自動化炒菜機送出各樣菜來。 旁邊是屋頂平台,還難得地有廁所,可能是用水與能源都能自給吧。 屋架上方可看見設有太陽能光電板,從平台往下走就可見到各展間外殼,球形及圓角收邊的各展間形體,皆以白色磁磚貼面。 所以是素白色的再製管與藏在管叢內部的各展間白色形體,只有燈點是有色的、動態的。

出來後搭接駁車趕到萬科館,排隊的長龍就摺了好多彎,而且進去後每個小館都得排隊等。 這裡其實是七個小館,每個小館是或正立或倒立的圓錐形體,據說被稱作是「麥垛」,因外牆全都由天然「麥積稈」(簡體字翻譯不知對否?)壓實做出的板材貼成,近看像是環形的雨淋板牆,已經略有變色的麥黃椎體,有些切劈面在正立與倒立量體間交錯,形成很吸焦的幾何構成的趣味。 走進這七個麥垛的展區裡,圓凸的上斜與下斜量體形成有流動感的內部空間,屋頂是一大片玻璃,有些個麥垛上方採自然光。

幾個展間裡的展示內容也都很生動,都扣緊大會節能減碳主題。 有一展間內牆以廢棄鋁罐鋪成,圓圓的鋁罐底面很均質地排列出牆體,再加上以廢棄電路版拼成的鮮艷色帶繞在鋁罐牆間,這裡播出台北垃圾回收的實施過程,寓意還蠻深的。 有一個以白蟻為主題的小館,還讓人以移動高度來觀賞卡通故事。 萬科是杭州(?)起家的中國房地產大集團,以公益為宗旨完成這一世博展館,建築與展示都相當上乘。

這師徒兩人的設計很不相同,但是卻都是以低碳節能理念,用回收材料構成主要外牆,張的上海工業館屋頂裝置太陽能光電板、雨水回收利用等設備,陸翔的設計從概念到落實都掌握綠建築的精神、但又達到豐富的空間變化趣味。 我在世博軸區內新華書店看到一本訪問世博展館設計建築師的一本書(嫌它太重竟然沒買下來),裡面張永和部分他被訪問時,提到他與學生陸翔的設計完全不同路,張答這樣才讓他高興,若是他學生的設計像他那就糟糕了,張顯然是很有胸襟的老師。

看完這兩個館,一上午就過去了。 下午來到歐洲區(到韓國館看人太多只好放棄),陽光毒得很,汗水直流,看到德國館密壓壓一片人海,每一個想看的館都差不多,真是煩透了,怎麼辦? 到水槽前把頭臉沖涼來,旁邊一對夫婦也在沖水,太太用手捧些水,伸進老公衣服裡,往他背上抹水,真幸福啊。

走啊走啊,走到德國館隊伍盡頭,好吧,乖乖地當老百姓跟廣大人民站一起等,一共要熬過八個棚子,每個棚子四長排人龍約五百人,中間還有一段沒有棚子的四五百人隊伍,前兩棚子經過四十分鐘才熬過,再來兩棚子經過二十分鐘,後來愈來愈快,結果進到館內也花不到兩個鐘頭,還算好的。

進到德國館,裡面前段是開放的廊區,牆面有德國境內美景(高畫質輸出),讓遊客當背景照相。 這廊道彎來彎去上上下下繞過綠綠草坡,最後才引進館體內。 繃在各館體外頭的是一種纖維布料,固定在不定形鋼管架構上,形成連續摺曲彎轉的多角形外觀。 這館是我這三天所見過的最用心最有活力也最多樣的佈展規劃,展出的德國科技產品讓人開眼界,展間設計匠心細膩多變,一進一進地挑動你的驚奇。 最後在一圓筒形空間,觀眾站滿三層環狀平台,與一擺盪的大圓球互動,因觀眾的呼喊音量而有不同擺動幅度與色光閃動(我有點懷疑),參觀情緒在此達到最高潮。

走出德國館已經五點多了,這時到丹麥館是好時機。 因為丹麥館幾乎是完全開放式的、無空調、人與自行車並行的展館,環狀館體繞著中庭裡的格林童話的美人魚雕像,美人魚的沉靜與上下繞行的動感,雕像的暗褐色與建築的白色,形成很強烈對比。

正當黃昏時候,暑熱漸消,一波波觀眾繞著坡道上下流動,冒出在不同高度的屋面平台,旁邊自行車呼嘯而過,輪椅也穿行其間,可恣意眺望四周展館與遠方大樓,或俯看中庭裡的雕像,年輕Bjarke Ingels的設計流暢又純真,簡潔而複雜,無障礙、低耗能,像是童話,又像先知,其實訴說著生活。

返台前一天只看了這四個館,卻都共同呈現在建築計畫-設計與碳足跡評估的用心。 雖說這類大型展覽建築總是一種宣示, 距離普及應用還得等些時候, 但新的建築典範已經很具體標示出來, 中國建築師最年輕的一代也要站上世界舞台了.

參考資料:
《時代建築》雜誌,2009/4,no. 108,(主題:中國2010上海市博會建築研究)。
關於陸翔: http://big5.expo2010.cn/a/20090810/000012.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