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老萬華新魅力規劃設計營

老萬華新魅力規劃設計營
AECOM今年在台北辦亞洲區設計訓練營(AECOM Asia Design Bootcamp),我很榮幸被邀去參加成果發表會,感覺頗有收獲。 這是一家國際設計顧問公司,中國區總裁是我們一位傑出系友,公司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舉辦這樣的為期一周的設計營,開放各大學建築系學生參加,並鼓勵公司各分支組織的資淺規劃設計師參加,是一個在職與在學年輕人的快速設計訓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員工與台灣學生協力激盪出設計創意,而這種設計營通常都與當地政府合作,選擇一個真實案例當作設計題目。

今年他們選擇台北萬華龍山寺以東街廓為基地,也就是西園路、貴陽街、廣州街與環河南路所圍區域,要求針對這地區的活化再發展提出規劃設計。 我參加上午場次,評了三組。 第一組對基地範圍內的鄰里空間系統、與自然(淡水河岸)連結以及可能的發展策略點(學員們稱之為錨定點)提出方案,我還蠻欣賞他們提出的策略點---龍山寺前廣場、龍山國小及環河路旁(舊寶斗里旁)一三角地。 龍山寺廣場是被做壞了的開放空間,龍山國小已從原有數千學生劇降到只剩兩三百位學生(此區的老松國小也從上萬學生減少到幾百位學生了,好慘!),都值得重新檢討並轉變性質,而環河路旁基地可供發展跨過堤防連結河岸綠地。

第二組從台北盆地內整體空間結構來思考,他們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架構,將此區與中正紀念館連成一新軸線,也就是以城中區(古台北城牆範圍)南段來銜接中正紀念公園,再連到此區的桂林路,成為古城牆西邊的清末河港聚落,往東沿古城牆南段經小南門與南門,銜接起古城牆以東的日據之後發展的街廓以及中華民國的國家廣場。

台北市的發展各階段,從古城牆為中心,日據時拆除城牆闢成林蔭道,沿東城牆位址往北發展今天中山北路,沿西城牆往北發展延平北路,戰後沿北城牆位址往東發展八德路及後來的忠孝東路,沿西城牆位址往南拉出中華路貫穿雙園區,或從南門一帶往東南延伸出和平東西路與羅斯福路。依我所知,從未有人提出從南城牆位址拉出中正紀念公園與桂林路的南邊軸線,這是這組讓我最感興奮的創意。 我認為做規劃最重要的就是從既有城市脈絡中「找到新關係」,在全市尺度上找到區域新關係,不僅使規畫區的新角色定位清楚浮現,也是全市的城市結構與能量再重整的契機所在。

這組於是建議將桂林路的四線車道改成二線車道與寬闊林蔭步道加自行車道,也是一個富創意的點子。 我的建議是應在這新找到的中正紀念公園沿愛國西路到桂林路的區域新關係上,進行地區尺度上的重新佈局---一個層級式的規劃方法論,譬如思考不同交通工具轉乘的路線系統與活動節點,使之成為較廣的「面」的佈局,而不僅是桂林路的「線」的處理而已。

第三組對基地周邊的日常生活系統、地區歷史、廟宇活動、觀光夜市、情色產業及電影「艋舺」的各個場景串連都下工夫整理,呈現出該地區交錯重疊的多樣動人的場所靈魂,他們也從這些在地特色延伸發展各種形象魅力產品,並在巷弄節點間進行較細部的設計構想。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傾向「敘事性」建構的都市規劃設計進路,不僅在都市機能面思考,而更著力於地區文化面的發掘與連結。 萬華這區內,神聖與傖俗之間相互包容,香火裊繞的觀音坐鎮的龍山寺側前方街廓內部,就是幾十家摸摸茶情色巷弄,聖潔與色慾可以共存無礙,因此糾結起張力十足的各層裡活動系統的多樣豐富內涵。

這樣的敘事性都市設計演練,已清楚指向再下來該與當地文史工作組織合作的需要,甚至引導市府當局進行大型年度或雙年度的萬華文化節活動的策劃。 空間專業者出招之前,應多從地方生活文化以及觀光行銷等軟體規劃中找出新program,以確定空間設計所需承載或達成的效益所在。

在短短一周的時間中,集結各種國籍與專業背景年輕人,能提出這樣強度的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當大陸的年輕設計師說明福建三邑人移民台灣的歷史時,我感覺到這樣活動對增加兩岸人民相互了解的催化意義,當然這也包括亞洲各地區間彼此了解與合作的經驗網絡的打造。 對AECOM而言,這就是一種企業版的長遠且跨界的「教學事業體」(Teaching & Learning Enterprise)經營,今天腦力才是最珍貴的資源,即使是粉嫩的學生或資淺的在職人力,透過腦力激盪的活動設計,也可能產生高度創意的構想,我們在學校的老師們也該思考更積極地對這類機會的參與與合作了。

參考連結 www.aecom.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