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老萬華新魅力規劃設計營

老萬華新魅力規劃設計營
AECOM今年在台北辦亞洲區設計訓練營(AECOM Asia Design Bootcamp),我很榮幸被邀去參加成果發表會,感覺頗有收獲。 這是一家國際設計顧問公司,中國區總裁是我們一位傑出系友,公司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舉辦這樣的為期一周的設計營,開放各大學建築系學生參加,並鼓勵公司各分支組織的資淺規劃設計師參加,是一個在職與在學年輕人的快速設計訓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員工與台灣學生協力激盪出設計創意,而這種設計營通常都與當地政府合作,選擇一個真實案例當作設計題目。

今年他們選擇台北萬華龍山寺以東街廓為基地,也就是西園路、貴陽街、廣州街與環河南路所圍區域,要求針對這地區的活化再發展提出規劃設計。 我參加上午場次,評了三組。 第一組對基地範圍內的鄰里空間系統、與自然(淡水河岸)連結以及可能的發展策略點(學員們稱之為錨定點)提出方案,我還蠻欣賞他們提出的策略點---龍山寺前廣場、龍山國小及環河路旁(舊寶斗里旁)一三角地。 龍山寺廣場是被做壞了的開放空間,龍山國小已從原有數千學生劇降到只剩兩三百位學生(此區的老松國小也從上萬學生減少到幾百位學生了,好慘!),都值得重新檢討並轉變性質,而環河路旁基地可供發展跨過堤防連結河岸綠地。

第二組從台北盆地內整體空間結構來思考,他們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架構,將此區與中正紀念館連成一新軸線,也就是以城中區(古台北城牆範圍)南段來銜接中正紀念公園,再連到此區的桂林路,成為古城牆西邊的清末河港聚落,往東沿古城牆南段經小南門與南門,銜接起古城牆以東的日據之後發展的街廓以及中華民國的國家廣場。

台北市的發展各階段,從古城牆為中心,日據時拆除城牆闢成林蔭道,沿東城牆位址往北發展今天中山北路,沿西城牆往北發展延平北路,戰後沿北城牆位址往東發展八德路及後來的忠孝東路,沿西城牆位址往南拉出中華路貫穿雙園區,或從南門一帶往東南延伸出和平東西路與羅斯福路。依我所知,從未有人提出從南城牆位址拉出中正紀念公園與桂林路的南邊軸線,這是這組讓我最感興奮的創意。 我認為做規劃最重要的就是從既有城市脈絡中「找到新關係」,在全市尺度上找到區域新關係,不僅使規畫區的新角色定位清楚浮現,也是全市的城市結構與能量再重整的契機所在。

這組於是建議將桂林路的四線車道改成二線車道與寬闊林蔭步道加自行車道,也是一個富創意的點子。 我的建議是應在這新找到的中正紀念公園沿愛國西路到桂林路的區域新關係上,進行地區尺度上的重新佈局---一個層級式的規劃方法論,譬如思考不同交通工具轉乘的路線系統與活動節點,使之成為較廣的「面」的佈局,而不僅是桂林路的「線」的處理而已。

第三組對基地周邊的日常生活系統、地區歷史、廟宇活動、觀光夜市、情色產業及電影「艋舺」的各個場景串連都下工夫整理,呈現出該地區交錯重疊的多樣動人的場所靈魂,他們也從這些在地特色延伸發展各種形象魅力產品,並在巷弄節點間進行較細部的設計構想。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傾向「敘事性」建構的都市規劃設計進路,不僅在都市機能面思考,而更著力於地區文化面的發掘與連結。 萬華這區內,神聖與傖俗之間相互包容,香火裊繞的觀音坐鎮的龍山寺側前方街廓內部,就是幾十家摸摸茶情色巷弄,聖潔與色慾可以共存無礙,因此糾結起張力十足的各層裡活動系統的多樣豐富內涵。

這樣的敘事性都市設計演練,已清楚指向再下來該與當地文史工作組織合作的需要,甚至引導市府當局進行大型年度或雙年度的萬華文化節活動的策劃。 空間專業者出招之前,應多從地方生活文化以及觀光行銷等軟體規劃中找出新program,以確定空間設計所需承載或達成的效益所在。

在短短一周的時間中,集結各種國籍與專業背景年輕人,能提出這樣強度的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當大陸的年輕設計師說明福建三邑人移民台灣的歷史時,我感覺到這樣活動對增加兩岸人民相互了解的催化意義,當然這也包括亞洲各地區間彼此了解與合作的經驗網絡的打造。 對AECOM而言,這就是一種企業版的長遠且跨界的「教學事業體」(Teaching & Learning Enterprise)經營,今天腦力才是最珍貴的資源,即使是粉嫩的學生或資淺的在職人力,透過腦力激盪的活動設計,也可能產生高度創意的構想,我們在學校的老師們也該思考更積極地對這類機會的參與與合作了。

參考連結 www.aecom.com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色誘」誘過頭了

昨天過生日,太太請我看電影,說想去看「色誘」,還跑到德安看。 整部戲還不錯,中年的太太是個婦科醫師,有自己的診所,工作很忙,覺得教授老公對婚姻心不在焉。 有次更在老公手機上看見女學生的留言,因此更加懷疑老公有外遇。 偶然機會邂逅一位年輕妓女,太太於是付錢請她試探自己老公,並且回報狀況。 這三咖都很有看頭,茱莉安摩爾演太太,連恩尼遜演老公,在Mama mia中演女兒的阿曼達???演妓女,再加上那演大學生兒子的,都把每個角色演得非常精彩。

這是一個超級複雜的內心戲,一個懷疑心重但又還癡愛(或恨)著丈夫的太太,忙著診所工作,但覺得對家庭茫然無措,甚至不習慣長大中的兒子不再聽話; 一個是深諳身體秘密的世故美少女,以似乎無邪又迷離的眼神,還有曼妙的身材, 為這位女客戶服務---告訴她如何勾引她老公,…還交代所有的細節,這太太總是聽得神傷又淒苦。 有一幕是少女約這太太到旅館房間見面,凌亂床面顯然是剛跟這太太的老公來一腿的現場,太太不准少女坐床上,要她坐到角落椅子上,太太聽少女講剛發生的情節,表情痛苦但又渴想要聽,似乎這已是她維繫親近老公的唯一方式,在小餐桌上還留著兩人份的餐點,她的手撫摸著老公留下的殘酒杯,緩緩舉起啜飲而盡。

太太以這種方式試探丈夫,故佈圈套偷盜他的秘密,但卻也同時洩漏出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空虛,整個雇用計畫演變成兩個女人以詭異的方式分享同個男人的私情,少女以她熟透的身體智慧,了解這中產階級太太貧血身體內部的蒼白靈魂,少女以她的年輕身體的豐滿生命來救贖這太太的虛乏近乎絕望的生命,雇傭因此凌駕主人,生命凌駕金錢,女人之間的同情變成愛情,少女的愛變得out of time and out of place,連太太的女性朋友都懷疑她有外遇之際,少女的愛變質為支配、索求及佔有。

太太對這一切感到無法承受,分別邀老公與少女見面要做最後攤牌, 結果赫然發現這一切是個大烏龍, (依我兒子的建議, 我應該在此停住, 因為我再講下去, 會被喊打…但是電影早下片許久, 該看的都應已看過了吧, 所以我還是決定繼續說到底)…少女現身時見到她老公, 當場花容失色; 她老公則一臉茫然不知這少女是誰, 剎那間這太太(也包括觀眾)搞清楚全部真相, OMG! 真輸給那美少女了! 她老公顯然自始至終都在狀況外。

我一邊著迷在銀幕上的故事, 一邊握著身旁妻子的手, 又一邊回想起上午讀到的書裡的話, 書上說要理解這世界的複雜真實, 一個人自身內在必須就是那麼複雜。 我在今天又比以前更接近耳順之年, 我絕對是一個心思高度複雜的”X叔叔”, 這部戲中的所有姿態話語眼神觸摸抽慉、所有的愛恨無奈挫折失望期待、所有的欲望渴求憂懼驚慌冷漠掩飾, 因為我在這個年齡而有的內在複雜度, 讓我可以放任自己沉溺其中而且自認足夠理解。

同一本書又提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一段描述, 愛麗絲玩板球遊戲, 她以紅頂鶴當球拍, 箭豬當球, 麋鹿當球門, 當所有的板球道具都是有生命的動物時, 這遊戲會是怎樣玩法? 愛麗絲以紅頂鶴揮擊箭豬, 鶴頭會聽話到僵硬起脖子閉上眼去碰箭豬、或是本能地閃開脖子, 箭豬會乖乖地挨打或倉皇滾開, 麋鹿會動也不動地當球門或自顧自地去吃草? 真實世界是否就像愛麗絲打板球, 愛麗絲、紅頂鶴、箭豬與麋鹿, 同時存在但各有主意, 因此永遠以不可預知的方式進行(或不進行)他們的遊戲。 這書的作者稱此為concurrence, 讀到這故事, 我才搞清楚concurrence與synchrony的不同。

「色誘」的太太以少女當球拍, 想讓老公當球門, 但「人」是有生命有主見的個體, 把人當工具(即使付她鈔票), 跟把自然世界當工具一樣, 都幾乎註定會往出人意表的方向演變(通常都以悲劇收場), 記得以撒柏林說過:「自然沒有劇本, 世界不會重複」, 芸芸眾生,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 他們的interaction絕對是複雜到遠非人的智慧所能預期。 這部電影正是一個concurrent case, 連觀眾都被耍到最後才搞清楚。

身為中老年男人, 我也讀出隱藏在電影中的男生觀點, 今天中產階級中年男性其實是極度壓抑的一群可憐蟲, 枕邊人的事業成就、遲暮的焦慮等惡性循環到猜疑抗拒, 換來:「我們什麼時候開始不再互相接觸對方了?」 人世間的愛情當然不是王子公主從此幸福過日子這樣單純, 每個長大的人最好要鍛鍊自己的複雜度來迎接愛麗絲板球遊戲的concurrent reality!

正在讀的這本書是Bateson, Katheline. Our Own Metaphor.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從房子、盒子到巢子」講給東海建築夏令營高中同學

「從房子、盒子到巢子」講給東海建築夏令營高中同學
這周學生在系館辦夏令營,邀我對參加營隊的高中生作演講,我煩惱了好幾天,想出用這個題目來談吧。 首先從上海市博會談起,泰國館是個傳統的房子,中國館是搭建的構架房子,非洲館卻是一個超大的盒子,德國館是扭曲的長條盒子,丹麥館是讓腳踏車可以騎上去的弧形盒子,台灣館是套套盒子,西班牙館與英國館算是甚麼呢? 無以名之,先稱作是「巢子」吧!

我告訴台下的高中生們,一百多年來的建築發展,主要是從房子到盒子的轉變過程。 傳統房子大多是斜屋頂的,因須要有個屋架撐住屋頂,也因此帶來庇護感,而且因多為使用磚石砌築的承重結構,牆體須承受載重,開窗因此不能太大,要保留足夠牆體長度來支持房子重量,尤其轉角更須厚實,加強結構強度。所以,房子這樣蓋起來,形成一種被包圍的內部感,有時還在屋架下方做出圓弧形拱頂天花,強調室內的圍被感,我以法蘭克萊特自宅二樓的家族室為例,那是我見過最溫馨浪漫的室內,完整的大圓弧天花頂,壁爐設在中央軸線上,兩邊對稱配置,各有一座寬敞窗間;同一房子的主臥室也是順著斜屋頂做出梯型頂天花,配上中央對稱的落地窗,典雅又親密。 台灣常見的三合院也有如此的中心性,形成正廳的莊重與象徵。

但是這種強烈內部、且帶有中心感的房子,在後來現代建築大師作品中被顛覆掉了。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館就是典型例子,主館被八支細鋼管撐起,牆角被打開,隔牆自由配置,形成流動而無中心的空間。 後來他設計的玻璃盒子帶出現代建築盒子的代表形式。勒柯比意也提出現代房子的五原則,其實就是強調要把房子做成盒子,他在馬賽公寓還企圖做出酒瓶與酒瓶架構成的集合住宅盒子。 這兩位大師所做的現代盒子背後,是Do-min-o模型(RC或鋼構的結構框架解放了外牆)的發揚光大。

參考”By Their Own Design”(Abby Suckle, 1980) 這本書的例子,我提出「預鑄」技術是二次戰後的重大發展,現代盒子進一步往「組裝盒子」發展,巴黎龐畢度中心到香港匯豐銀行是大家熟知的例子,主要特徵是「內衣外穿」。另外,這本書也提到Norman Foster的Willis, Faber & Dumas Offices (1975),它實現一個完全由玻璃包覆的盒子,沒有框料、只由Silicon黏合的玻璃體,白天是面鏡牆,夜裡室內外通透。

內裡外翻的組裝盒子與無框玻璃盒子,加上一些扭來扭去的盒子(歪斜的或流線形的),支配了1970-90年代的當代都會景觀,直到2000年伊東豐雄完成的仙台媒體館撩撥了現代盒子的Domino典範,他將結構元素徹底改為空心構件,他以鋼管組成的十三個虛透筒形支撐40cm後的空心樓版,而且放棄正交幾何構成,將十三個結構筒做得歪來歪去,來比擬在現代媒體訊息流通的盒子裡擺動的如水草般的室內感覺。 接下來他做的倫敦蛇形館與東京表參道TOD’s店,更將外牆作為主結構,使室內無柱,結構即外皮。

2008年我們系上邀請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 School的雙人搭檔Macos Cruz & Marjan Colleti來帶設計營,他們是倫大設計博士班(PhD by Design)的高手,曾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他們提出”No more skin”、追求”convoluted flesh”的主張,因為數位工具的強大3D能力,以及顯微醫學發展,讓我們可以去探討真實生命體的肌肉筋脈締結組織的複雜關係,生物中其實沒有skin-deep這件事,都是糾結的血脈神經叢結的組織。

我放一些Macos Cruz網站上實驗作品給同學看,告訴他們「盒子」正被推向「巢子」發展,乾淨俐落的建築薄薄一層的界面正被叢生有厚度的組織取代。 這就是西班牙館作成翻捲鋼館外覆上編結柳條形成有厚度的外層、或英國館以七米長壓克力條叢構成毛茸茸形體的新建築趨勢吧。 百年來,現代建築取代厚實承重牆房子,發展出各種盒子,使建築表面一度達到最薄的程度,現在又開始要從這皮層表面長出複雜糾結的厚度了。

於是,我請同學們思考,台灣館讓我們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 (雖然它叫座到幾乎擠不進去看)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向「宗邁」致敬!

向「宗邁」致敬!
上周五下午,在台北中山堂堡壘廳,有一場由宗邁事務所與建改社為 陳邁先生祝壽合辦的派對。 陳先生過八十歲生日,仍神采奕奕,穿梭在各方祝賀的友人門生之間,他溫煦的招牌笑容,始終洋溢在臉上。 我抵達較晚,在中場休息之間,見到好多久未見面的學長朋友(還有學生呢),正好也趕上聆聽肇立師兄的演講。 肇立兄逸趣橫生地介紹宗邁事務所的成就,座席中的陳先生與費先生還不時地起立補充說明,全場氣氛熱絡溫馨,建築圈好幾代人如此度過一個豐盛的午後。

我非常同意師兄以「構築」(tectonic)來談宗邁作品的特色與成就,這其中不僅推崇誠實營造本身就透發出的美感,也標示著現代建築的核心特質所在---新技術、新觀念與新方法的整合、以至於新形式的引介。 在這場演講中,使我對宗邁事務所的認識更進一步,也想試著對肇立兄的演講做些粗淺回應。 其實宗邁的成就早已獲得各種獎項的肯定,這裡寫下的一些看法,只是熱鬧之後的個人學習心得吧。

蓋好現代房子宗邁成立三十五年來,一直以「蓋好現代房子」為宗旨(我個人覺得),這項堅持非常清楚而連貫。 這項堅持放到宗邁成立的時空脈絡(1975)中,就更顯出兩位創辦人對時代問題的洞察力與其專業的承諾。

戰後,台灣前現代工匠傳統結合大陸來台的營建系統如沈祖海事務所、大陸工程等上海幫,形成初步的現代建築施工圖與營造系統,這也就是王大閎、陳其寬等戰後第一代前輩所憑藉的施工系統。 在1970年代中期遭逢都市化大量商品房暴衝,在「房子」朝向「樓房」急速發展的過程中,這套紮實的施工系統來不及轉化而趨沒落,代之而來的是房地產業急速膨脹的急就章工法,建築師只要完成請照圖即可。 更因室內設計的蓬勃,陽春就簡的營建品質容易被華麗外裝遮掩掉,整個建築這項專業核心所寄的本質面,常在開發利潤的算計中敬排末位。

所以「蓋好現代房子」是新階段「現代樓房」或「大樓」的營建傳統的建立,尤其是施工圖、細部設計以及新技術、新設備所涉及的整套營建品質管理,憑著對這基本面的堅持,領導宗邁的兩位先生以台灣戰後建築教育第一代之姿,帶領宗邁承傳首批大陸來台建築師---如華蓋、中國興業、王大閎、陳其寬、沈祖海…等的現代建築血脈,與仿古建築畫清界線(中正紀念堂競圖1975年左右正由楊卓成獲首獎),但又特別堅持以設計來服務優質建築的理性方向,也就是說,宗邁帶出一條健康的建築之路,不強調以宣言作設計,而是務實地設計完善的建築。

表現國家現代化能量宗邁事務所開張時機也接近小蔣權力接班、國家重新佈局的新時代開始,宗邁一路爭取到好幾個國家級大案子,大概也少有其他事務所像宗邁設計作品涵蓋了「現代國家建設」(modern program of the state)的如此寬廣光譜,從林口體育中心、興安國宅、國立大學新校舍(新大樓)、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大醫院、高科技廠辦、同步輻射中心、高鐵嘉義與台南站等,甚至如拿到競圖首獎卻未做成的立法院新廈,這些建築具體表現出一個新國家新社會的企圖心---涵蓋了推動體育、眷改、大學建設、文化設施、醫療、科技、交通節點、國會改革等各層面,每個案子都拉扯到國家的新神經。

宗邁能以漫長時間持續參與這些大案子的設計興建(如臺大醫院已歷27載),表示其穩健的專業整合能力受到業主的肯定及信賴,這些作品在台灣都市化過程中,有些形成都市的重點景觀,但更重要的是以建築介入到現代國家社會的機制面上的基礎建設,宗邁以適切的現代形式、精鍊的技術整合能力,完成像超大跨距鋼結構、IMAX立體動感劇場、高等加速器實驗室、尖端醫療設備或高鐵的特殊運輸效能等當時國內首見的設施,帶給國人全新的體驗或服務,或是表現新科技的實力層次。

在台灣最樂觀進取的時代,宗邁以一種穩定平實但卻正是深根固本的方式,完成了那些「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建築,今天回看起來,是值得讓我們豎起大拇指的。 八股地說這是「專業報國」,其實就是表現國家的能量,宗邁的團隊實力與台灣的國家力-社會力之間,竟然如此密切地互相逼著正向成長。

宗邁一路走來,贏得專業同行間相當高的敬意,兩位領導人的絕佳搭配,不只是動人的友情,也打造出建築圈的傳奇成就。 為 陳先生祝壽而辦的研討會與派對盛況中,吸引產學界好幾代人齊聚一堂,大家向 陳先生表達敬愛之意,應該也是同時向 宗邁致敬﹗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