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科技建築? 2010/6/4
今天到中南部一所科技大學評碩士論文, 研究的對象是"台灣的高科技建築", 學生很用功, 田野調查做得蠻用心, 也使用了一套分析方法, 雖然我覺得有過度生硬的毛病, 最後也給了還不錯的分數.
學生還review了Tafuri的文獻, 也提到Tafuri抨擊operative criticism的問題, 主張應深入到建築的意識型態層面挖掘真實. 我就是覺得學生太容易就掉進所謂"operative criticism"的窠臼, 以一個借來的框框就把台灣看起來像高科技的建築拿來評價一番.
無論如何, 我覺得這學生提出這個研究方向還蠻值得肯定的. 學生自己或不覺得, 但我因為讀了這篇論文,覺得被提醒來想想一個台灣建築的可能發展(或已正發展中了!).
其實在現在這時間點上, 來看台灣的所謂的"高科技"建築, 有些尷尬, 但其實又還蠻值得多細看看. 我對學生以一個簡單的框框就評斷起"台灣的高科技建築"很不放心的就是, 高科技建築(暫時就使用這名詞吧)是工業先進國各擁厚實的工業能量支持出來的表現給世界大家看的"進步"與"文明"
的宣示, 通常是砸大錢的表演, 也是比炫的競賽. (這些先進國再度很狠地拉出新戰場!) 台灣的高科技建築, 大家心知肚明, 很多是眼高的建築師硬拉著手低的營建業勉力做出來的. 學生論文提到的台灣案例, 大概只有新竹高鐵算得上是有創新成分的作品,其他不少是與國外系統廠商合作, 能運用新科技做到建築型態創新的作品太少了. 學生把台北101也算入, 我也不反對, 畢竟是摩天大樓, 不能說是低科技吧, 但學生也指出高科技建築的特徵是以結構、構造或設備的新創意來直接表現為外觀形式, 台北101還堅持文化象徵形式, 算是一個異數吧!
也就是說, 不把台灣的營建相關的高科技實力先擺出來看, 就直接來評論這裡出現的高科技建築作品, 這是蠻隔靴搔癢的. 很多作品只能說是用力"迎頭趕上", 要在台灣看到歐美日澳等國以創新成分來標示的高科技建築, 是不太多的. 沒有創新, 還怎麼侈談高科技?
但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不值一看嗎? 也不盡然呢! "MIT"產品現在還蠻吃香的阿! 比上不足、比下還很有餘阿! 譬如, 學生論文的主要案例包括高雄世運館, (我說這是外國人設計的ㄚ), 但這個例子顯示台灣的建築師與營造廠還有夠好的執行力, 也許還應該加上整合力, 至少也蓋出來了. 台中歌劇院也正進行中, 聽說負責施工的台中營造廠還提出高可行度的澆灌作業方式, 讓伊東放心不少.
於是, 我開始愈來愈覺得這題目有意思 , 我們若以更"務實"、"更貼近"的方式觀察, 或者應可看到夠動人的作品---用心結合當下台灣工業實力的有創意的作品---軟創意吧! 我該多花些時間去看看台北花博裡的"環生方舟"了, 年輕的Arthur多麼聰明地站到台灣工業的浪頭上, 看到屬於台灣的(新科技)建築的方向!!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391856308602
今天到中南部一所科技大學評碩士論文, 研究的對象是"台灣的高科技建築", 學生很用功, 田野調查做得蠻用心, 也使用了一套分析方法, 雖然我覺得有過度生硬的毛病, 最後也給了還不錯的分數.
學生還review了Tafuri的文獻, 也提到Tafuri抨擊operative criticism的問題, 主張應深入到建築的意識型態層面挖掘真實. 我就是覺得學生太容易就掉進所謂"operative criticism"的窠臼, 以一個借來的框框就把台灣看起來像高科技的建築拿來評價一番.
無論如何, 我覺得這學生提出這個研究方向還蠻值得肯定的. 學生自己或不覺得, 但我因為讀了這篇論文,覺得被提醒來想想一個台灣建築的可能發展(或已正發展中了!).
其實在現在這時間點上, 來看台灣的所謂的"高科技"建築, 有些尷尬, 但其實又還蠻值得多細看看. 我對學生以一個簡單的框框就評斷起"台灣的高科技建築"很不放心的就是, 高科技建築(暫時就使用這名詞吧)是工業先進國各擁厚實的工業能量支持出來的表現給世界大家看的"進步"與"文明"
的宣示, 通常是砸大錢的表演, 也是比炫的競賽. (這些先進國再度很狠地拉出新戰場!) 台灣的高科技建築, 大家心知肚明, 很多是眼高的建築師硬拉著手低的營建業勉力做出來的. 學生論文提到的台灣案例, 大概只有新竹高鐵算得上是有創新成分的作品,其他不少是與國外系統廠商合作, 能運用新科技做到建築型態創新的作品太少了. 學生把台北101也算入, 我也不反對, 畢竟是摩天大樓, 不能說是低科技吧, 但學生也指出高科技建築的特徵是以結構、構造或設備的新創意來直接表現為外觀形式, 台北101還堅持文化象徵形式, 算是一個異數吧!
也就是說, 不把台灣的營建相關的高科技實力先擺出來看, 就直接來評論這裡出現的高科技建築作品, 這是蠻隔靴搔癢的. 很多作品只能說是用力"迎頭趕上", 要在台灣看到歐美日澳等國以創新成分來標示的高科技建築, 是不太多的. 沒有創新, 還怎麼侈談高科技?
但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不值一看嗎? 也不盡然呢! "MIT"產品現在還蠻吃香的阿! 比上不足、比下還很有餘阿! 譬如, 學生論文的主要案例包括高雄世運館, (我說這是外國人設計的ㄚ), 但這個例子顯示台灣的建築師與營造廠還有夠好的執行力, 也許還應該加上整合力, 至少也蓋出來了. 台中歌劇院也正進行中, 聽說負責施工的台中營造廠還提出高可行度的澆灌作業方式, 讓伊東放心不少.
於是, 我開始愈來愈覺得這題目有意思 , 我們若以更"務實"、"更貼近"的方式觀察, 或者應可看到夠動人的作品---用心結合當下台灣工業實力的有創意的作品---軟創意吧! 我該多花些時間去看看台北花博裡的"環生方舟"了, 年輕的Arthur多麼聰明地站到台灣工業的浪頭上, 看到屬於台灣的(新科技)建築的方向!!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3918563086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