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邊緣化的台灣還能是前線嗎?

邊緣化的台灣還能是前線嗎?
上禮拜到台北陪女兒考學測,北上前兩天收到久別二十年朋友的e-mail,他說將與太太一起到台北,正好是我在台北的時間。 這是我在魯汶念書時認識的朋友,夫妻都是上海同濟建築系畢業,1989年到魯汶,我們在那裡相處近兩年,課餘時間經常擺起龍門陣聊沒完,反正溝通無礙嘛,比用英文跟老外討論容易多了。 那時大陸剛開放,兩岸留學生交往熱絡,爭著互相了解兩邊情況。 記得當時有對年輕夫妻檔上海留學生,有次聊天很小心地問我:「你們台灣以前苦到吃香蕉皮嗎?」 原來大陸也是這樣宣傳的,從這樣的話題聊起很對我們那一代的味。 也聽到很真實的描述,一位北京來的說起文革時候,他就眼睜睜地看一群紅衛兵搜刮他家的骨董字畫,他說那完全是真的。

我還記得聽同濟這朋友說起他出來時的上海,還有不少工人住的樓房,中間走道的兩邊牆上凸起鞋盒大小的一個個箱子,好讓裡面房間裡住戶躺平時可將腳伸直放其中,他說這完全是真的。 那時我知道他們一定會回中國去奮鬥的,言談之間就可感受他們熱血愛國的心情。 沒多久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留學生很多人有車,全部都出動載著大陸留學生到布魯塞爾大使館前抗議,激情之後很多人無法立即回國,輾轉到其他國家工作。 我這朋友到美國發展,一待十三年,在幾家大公司做過,七、八年前夫妻倆到北京一起創業。 最近他們公司被一家跨國公司收購,讓他們稍稍喘口氣; 朋友的頭銜是副總裁,公司在北京與上海都設有分部,經常在大陸各大都市飛來飛去。

原來他們來台北,是準備與我一位很熟的長輩事務所合作競圖,世界還真小呵,所謂的國際合作,對象還是中國人,這就是新的世界秩序囉。 朋友有點無奈地說,這趟合作不賺錢的,主要在先建立關係,他說參加台灣的競圖除首獎外都沒獎金,不像大陸,在大陸的競圖是參加者通通有賞,沒被選上也都有幾十萬RNB(天啊,我應沒聽錯吧)。 所以大陸的建築師、建築教授們都拼命參加競圖,有的一個月參加好幾次,發點小錢給幫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其餘的攢入自己口袋,可以買好幾部Ferrari或Porsche,房子更是一戶戶地買。 (難怪兩年前大陸要求教授每收一位研究生要交3000RMB給國家,因為研究生是老師的勞動力) 他們說大學建築系或規畫系的教授根本不把學校薪水看眼裡,他們的真實收入可是幾十倍於那份薪水。

朋友他們在大陸的公司有40幾位員工,新進人員薪資與台灣差不多,但五年有經驗的可領到20萬美金的年薪。 公司平均每年加發10個月薪水的紅利,一年分兩次發放。 還不斷地急需要設計人才,他們說大陸的畢業生還是不行,專業訓練不夠,他們仍大量自美國引進人才,他們看著我說,最需要像東海畢業的高手了。

走出欣葉餐廳,我帶他們到紫藤廬喝茶,沒想到歪打正著,紫藤廬主人這些年精耕普洱茶,而朋友夫妻最近就是迷上這一類玩意,他們說這回換他們請我。 他們說在大陸普洱茶正夯到不行,一串七餅,有人一買就買一整箱,存起來等女兒出嫁時當嫁妝,那時可就增值不知多少倍了。 朋友在入口處駐足賞玩陳列中的壺具,有時指出泥色不對,有時看出瑕疵,我這外行倒沒看出甚麼門路。 我們坐下先泡壺「紫聘」生茶,朋友喝來覺不對,再來另一壺「滄江XX」熟茶,100克3000多元等級,果然對味了。 我這土包子,也總算跟著一起開了舌界!

朋友說大陸現就正在講究這些,蒐集古董、字畫、雕刻、壺具、還有普洱茶餅…等等享受生活的行當,幾千萬人一股勁兒追求文化品味,全世界的珍品都被炒熱起來了。 我也偶而跟企業界朋友接近接近,但還不曾像這一晚在一頓茶飯間被電到的感覺,一方面為朋友感到高興,一方面也不禁要確認風水真真的轉向往中國了。

陳光標來台捐五億濟貧,連續佔滿媒體版面與時段,還真是大手筆ㄟ。 我當年磕破了頭募錢,最高一筆不過募到三十萬,募個兩百萬就使盡所有吃奶力氣了 (九二一是特例,那時可以一下午募到兩百多萬),這傢伙帶來100個500萬,花花鈔票現場發送,我真是澈澈底底地服了他。

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快的暴發速度、這麼急的文化需求,台灣在它身旁,顯得多麼微小。 比起來,薪資少了一截、享受差好幾級,是人才的鐵定都被吸過去了,台灣真是被邊緣化了。 看! 人家有錢還跑來捐給我們的窮人哪,氣不氣短啊?

但是,陳光標為什麼不去美國發錢,美國現在也不少人缺錢用啊,或者他更應該到印度去捐獻才對,那邊肯定有更多的窮人? 其實也很容易搞懂,陳光標還不知道怎麼跟老美玩這套遊戲嘛,或者,他若到印度發錢,即使增加十倍保鑣,五分鐘內大概就都被踩成肉餅了。 來台灣發救濟金,真正是抓到一項事實,那就是在大陸人面前這會是最有媒體效應的。

這件新聞背後的訊息,重點不在於他的高調與否,而是顯示出大陸人與台灣人之間很微妙的那層關係,「自己人」這三個字不好大聲說出口,但「不是外人」的意思可是不言而喻了。 雖說是兩國(開國時間不一樣啊),但又總有那麼多多少少的「親」的感覺,不是外人,但又在外頭,這才有意思啊---陳光標就不會去香港捐錢!

現在台灣是全世界最親中國的國家,這就標示出台灣最佳的戰略高度,重點在於「親中」與「國家」,台灣的最佳定位就是把這兩件事同時辦好。 對美國而言,台灣是當前全世界最能影響中國社會走向民主自由的國家,台灣也責無旁貸,這裡的重點是「影響中國」與「國家」。 這樣的意思是說,中華民國若是消失了,對全世界沒有任何好處,這就是中華民國100周年時,這個國家最該省悟的自家角色定位吧。

歷史未來一定會記下,毛澤東比起康熙更高明一籌。 康熙滅掉鄭成功,自我閹割掉中國人自己的最驍勇的海上勁旅,讓後代子孫慘遭甲午海戰敗績; 毛澤東在八二三砲戰後叫停,沒有血洗台灣(應該是自顧不暇了),以至於改革開放初期,獲得台商最多資本與技術的挹注。 歷史證明,台灣位處邊陲,但在新時代來臨時,它正是前線。

前兩天還到系上開會,幾位老師陪一位年輕很有活力的日本建築師聊,他有意思來台灣任教,我們好像也有機會邀請他來。 日本泡沫經濟已經超過十年,但景氣仍然低迷,他覺得自己活力必須另找出口。 他為何不去大陸發展呢? 我想他一定覺得在台灣感到自在,日本人在台灣一定比在大陸感到自在吧。 這又是另一項歷史留給台灣的微妙遺產吧。

台灣歷史際遇裡特有的親中、親美、親日傾向,在當前局勢中並非不是難得的優勢。 譬如說,小小台灣設置五個直轄市是否嫌多了? 但若是把五都看成五套機場港口等流通系統,放到今天與中美日關係系統上來看,五都不多,十都大概也不會嫌多,最好整個台灣成為一個超級海空港,或就想成是一艘錨定在最具戰略利益地點的航空母艦吧,還配備了一條三百公里長的高鐵。 台灣開放起來對大家都親,就可坐收巨大的流通利益,成為東亞的通廊。

也想想我們東南亞鄰居們,他們的親西、親英、親法、親荷的歷史遺產,在今天老實說沒甚麼太多戰略強渡的,相對於它們,台灣更是入局的,它處在最新局勢核心,台灣正在這裡扮演著無可取代的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樞紐角色。

台灣,台灣,美哉寶島! 前進於婆娑之洋,開我蓬萊未曾有之境界!

(至於亂想這些,與建築何關? 這是好問題,把它當做是春節假期裡的功課吧!)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會唱歌的混凝土

會唱歌的混凝土上個周末,有點空閒,陪一位外國建築師朋友逛元智大學,我們的目標是楊家凱(餘弦)設計的元智大學的電機通訊學院大樓,我當然是想讓外國人知道,我們台灣也很會玩清水混凝土的,這棟得過台灣建築獎的作品總是該看的。 這學院規模不小,高十層樓,座落在教學區末端,南面臨接開闊的草地,主樓立面以預灌混凝土版深凹條窗處理,東側與南側則是很戲劇化的混凝土摺曲版遊走周邊。

站在東向正立面的前頭,只見入口上方切出一道巨大垂直立版,下方往南斜擺又水平偏外飄出一道混凝土版,拉向東南角隅外端遠遠地,再翻摺回來成一座戶外大階梯,頗有書法中鋒豎筆斜撇轉折而橫掃以捺筆收勢的力道(外國朋友就聽不懂這些了)。 在大樓正面這片大水平版上方正立面南邊大開口下,也可見一大片弧形版往下斜斜包覆起玻璃牆體,這道包覆弧版在南側則可完整看到,其實是又一被弧形版上下包圍起的輕量體,但在這輕量體底部的混凝土版往下內彎成一凹入弧面,並以連續扭轉曲面往北收入到大樓量體開口當中。

這兩處很養眼的柔曲混凝土表演,靠著飄浮的混凝土版帶摺曲,包覆住矩形方體空間,屋面與樓板上下版帶其實呈平行關係。 原本混凝土屬厚重材料的印象,在這裡卻見識到它彎柔可塑的另種可能性。









我跟朋友說,我前陣子到宜蘭,也上山看了黃聲遠/田中央所設計的櫻花陵園景觀橋,這座橋不是一片平版橋結構跨兩端而已,也不只是連續的二度彎弧面變化,而有著強烈突顯的翻扭捲曲的3D「胴體」形象。




這橋除主橋面供車輛通行外,提供了兩條人行動線,一為從入口方向延伸的水平路徑,沿著橋面以緩坡銜接一約略相等落差的步行道,因主橋體斜上扭轉往內翻捲,這條步道於是成為遮護效果頗強的「廊道」。 另一動線從前條廊道上左轉貫穿橋體結構到另一側,這是一段往溪床垂直下降的階梯道,從此梯道仰看橋體,又是與對側所見全然不同的雙曲弧面體變化,往內包庇但漸往上升部分則朝外往相反方向(主橋面)包捲過來,於是主橋兩側讓人經歷著一凹一凸的對反體驗。





這群山萬壑間的混凝土棧道,精彩處在於它已不是2D版單方向彎曲翻轉,而是混凝土構築的3D連續性的捲曲彎摺,這橋體弧面變化沿著兩條步行動線的行進而漸變,讓人邊走邊進入混凝土胴體的變化當中。 而且混凝土表面質感粗礪,除留下模板木紋質感外,還錯落排列一些整塊模板大小的凹面,增加與天然山岩表面的對話強度。







我這位朋友聽過團紀彥的演講,談起櫻花陵園前這座橋,讓他想起團紀彥剛完成的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他對這作品讚不絕口。 我告訴他我也剛剛去過,很同意他的評價。 這作品像是兩隻魚形混凝土獸在潭邊游戲,是湖山之間相當優雅的二重奏。




這兩座互動性高的地景建築,形體上呈現連續性混凝土面的翻捲扭曲變化外,還 加上「鑿挖」動作,也就是說,在包覆建築的連續面上有往外鼓出與往內鑿挖兩作用同時進行,很有力地表現團紀彥所強調的「圖-底」(figure-ground)關係。 但他借用的都市「圖底」理論,在這建築上卻是呈現「平-凸-凹」三重的流塑體變化,以創造出在天然地景間的虛實動態關係。 譬如西側外面的牆體往北移時,下方漸向內凹被圍以玻璃通透空間來轉出中央大開口,同時上方又漸向外延伸向水潭方向翻轉成為大開口頂部。


這兩座建築在朝向湖面的軸線上被雙雙打通,讓人透過兩重的大開口,框出遠方的湖光山色,另外端則又雙雙緩斜成草坡而沒入土地裡。 在兩建築所圍出的內部空間,以西側這棟建築的內面為例,大開口外緣的「皮」往外朝下彎伏,但內緣的「肉」也同時往外鼓出,與上方的「皮」與地上長起的「矮牆」終於接合在一鑿挖的虛形裡被收拾。 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一種具有亞洲民族性格的「圖-底」關係的新詮釋---內凹外凸、外凹內凸、虛實消長、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動態關係,太極圖騰的複雜化構成了!

我這位朋友的結論是, 房子終究是已沒太多挑戰,房子裡某些program要被拖出來做些不那麼像房子的「東西」來,或就不蓋房子了,蓋一座橋來玩,或把房子蓋得不像房子,蓋成一處地景。 混凝土拿來當結構不成問題,用混凝土來包覆空間也不成問題,要讓混凝土唱歌才是激得起建築師鬥志的挑戰。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