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從「創新氛圍」到「氛圍創意」:

從「創新氛圍」到「氛圍創意」: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三十年專業實踐之回顧
From “Innovative Milieu” to “Milieu Creativity”: Retrospection on the 30-year Practice of J.J. Pan and Partners

羅時瑋/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兼博士班召集人/建改社理事/築生文化協會理事長

始終如一地堅持建築的整全性實踐,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台灣已是公認的傑出建築專業團隊。 如同潘冀教授所言:「一個成功的建築應是設計追求創新、能滿足業主需求、並能準確執行完成的方案」,在設計、服務與產出過程中追求平衡與卓越,已經成為這個團隊全力以赴的共識。

該團隊的成長與進步也扣合著台灣的全面發展經驗---都市與機構的擴張、富裕社會的成形、經濟實力由低技術到高科技的轉型等。 他們執行完成的作品也包括廣泛的建築類型,都表現出活化環境與充實人間的企圖。 此外,這個事務所也順利完成接班安排,是目前台灣少數能跨世代經營的資深建築團隊,這樣的團隊合作因此提供多元特色的競爭力與精銳的設計能量,成為事務所在未來持續成長的保證。

三十年來潘冀團隊因緣際會地茁長,從高科技建築設計深耕發展,成為台灣「創新氛圍」(innovative milieu)廊帶風貌的主要塑造者; 同時,他們也敏銳地覺察到追求「氛圍創意」(milieu creativity)為尚的社會正隱隱成形,並因此發展出不一樣的形式策略來因應。 也就是說,他們不只是躬逢其盛地切入到「創新氛圍」的建築設計領域,也在這特殊成長過程中,緊跟著台灣社會趨向「氛圍創意」追求潮流走向,操練出「氛圍具有創意」(milieu-creative)的人與環境關係,三十年來在這專業方向上卓然有成。

「創新」這名詞目前已具有特定化意義,專指後工業時代建立在專利或智慧財產保障機制上的高附加價值生產模式; 「創意」這兩字則仍保持著一般性意義,泛指思維上的突破、產生正面變化效果的腦力過程、以及設計發明或發現新意的活力等。 所以,「創新氛圍」是指新的生產與社會的新關係結構,而「氛圍創意」是指因此而來的新環境素質及其想像。 以下即試圖從這兩方向,來進行對潘冀團隊成立三十年作品的回顧與探討。

壹、建造創新氛圍(Building the Innovative Milieu)在潘冀事務所的所有作品中,高科技廠房與辦公樓佔有甚高比例,在新竹科技園區設立初期即受邀設計標準廠房,後來知名的科技集團也陸續委託設計廠房與辦公空間,竹科園區裡高達2/3的廠辦都是潘冀事務所設計; 後來在南科、中科及其他高科技園區,也多受委託設計廠辦,台機電、智邦、華邦、友達、旺宏等國內龍頭廠商都成為長期合作的業主。

國內高科技產業主要以代工為主,由於獲得國家重點支持,產出品質受到國際品牌集團的肯定,逐漸成為全球代工龍頭,在1990年代成為台灣高競爭力、高產值產業,並躋身創新企業行列。 這樣的創新產業區與二十世紀初嘎尼爾(Tony Garnier)與柯比意所提倡的工業城市、以至於高雄頭份重工業區是很不相同的,譬如創新產業廠區愈來愈不需強調封閉隔離,因生產趨動因素不同,它們更重視環境脈絡關係,愈是開放多元的知識學習與交流的環境脈絡,愈是對此產業有利。 因此,在此產業群聚區域,大學、國際會議廳、觀光或商務旅館、高級或特色餐廳、圖書資訊中心、咖啡酒吧茶館等休閒店、以及都會型娛樂運動設施等,彼此形成綿密的「創新氛圍」(innovative milieu,參見Simmie, J. 2001)。

夏鑄九認為「(產業的全球分工)結構性位置將影響其創新氛圍的屬性」,他觀察到199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創投資金機制的發展,並非集中在需長期研發的未知的、原創的新產品,也非如北加州模型地成為各種消息、機會、點子的重疊網路。 尤其在北台都會區域的創投資金所連結的社會網路,乃領導企業全球化布局的一環。 他認為,由於這種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之間關係的特殊性,台灣創新企業發展多集中在製程與運籌管理的範疇,對於新產品的開發或符號經濟的原創性則較少投入。 但這種原創的限制並不能簡化為代工模式的結果,而是更為動態參與到全球化過程中,北台都會區域強化做為全球生產網絡之中介節點能力,既被全球分工結構限制,也主動選擇了符合其全球化策略的特定創新機制。(夏鑄九、劉昭吟,2003: 48, 54)

因此,夏鑄九指出台灣企業創新問題,不在於缺乏原創力,因為他認為所謂的原創力需要一定的社會制度支持,他肯定台灣創新企業先確認台灣在國際生產網絡的結構性位置,以及因之而產生的社會制度的特性,所以他主張台灣創新企業的核心問題應是:「如何引導企業創新的能量,使得它能在要害處服務於台灣主要領導產業與全球經濟的接軌,同時提生爭力---力求技術升級,爭取產業轉型」。(同上,2003: 54-55)

一、創新氛圍廊帶的人文標記潘冀建築團隊,二十多年間涉入的高科技廠辦建築設計,正是展現這段台灣高科技產業競逐世界與全球接軌的發展光譜,這事務所歷年來作品所串起來的空間版圖,其實正顯示了台灣高科技產業所連結編串的「創新氛圍廊帶」(Creative Milieu Corridor): 海洋大學---生科汐止研發處(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南港(聯華總部)---內湖軟體工業園區---松江詩園---文化大學---林口工業區---桃園華亞科技園區---渴望村(龍騰系列)---中原大學---新竹科學園區---清大(行政大樓、會議中心)---交大---中部科學園區---逢甲大學---台中數位圖書館---日月潭雲品酒店---中正大學---南部科學園區。

這些作品譜系展開了台灣高科技產業所關連起來的生產與生活網絡,以及支持高科技產業的知識休閒節點。 這其中的科技廠辦、總部、宿舍、大學、國家圖書館及國際觀光旅館等,是網結出區域性創新氛圍的主要元素,這樣的發展結果,尤其在台北到新竹一帶,形成所謂的「台灣矽谷」---集結全球性資訊、資本、技術、人才、知識等流動,以及這種流動帶來的整體社會轉型。

潘冀團隊的這類創新氛圍建築,從早期以平實端正風格呼應代工定位的產業特色,到最近的活潑細膩富變化的形式反映台灣科技產業全球競爭的信心。 若以台灣從南到北逐漸形成的「創新氛圍廊帶」來觀察,他們作品對這廊帶的發展有何特別貢獻呢?

首先,他們設計作品所流露出來的沒有風格的風格,更像是一種內斂、蓄持未來發揮餘地的開放姿態,今天「Made in Taiwan」高科技產品之所以成為一個全球信賴的品牌,依靠的是這產業受到國家與企業家鑽研深耕的努力而有以致之,其實點滴累積基本功的「砌磚哲學」正是伴隨著這產業紮實成長的正向力量。 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到台灣創新氛圍廊帶一直保持著穩定求進的演變動力,在其中潘冀團隊的作品持續拈出一味務實中展現新意的作風,不能說沒有帶動風氣的功勞。 一如夏鑄九所言:「(台灣創新企業)更為動態地參與到全球化過程中,主動選擇了符合其全球化策略的特定創新機制」,潘冀團隊的沒有風格的風格,終究成為一種風格,真像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沒有品牌的品牌,終就成為一種品牌,其中並非沒有主動求變的策略運籌。

此外,潘冀團隊作品總在生產機能之外,一定爭取加進一些人文性元素,而這種人文性元素經常是簡潔含蓄中平衡科技與人性的考量。 從較早期的方圓幾何形式組合(如致伸1999、台積電三四期),到簡潔面體線條細部掌握(如德律、聯發科),包括最近作品「新日光」的多摺稜狀城堡 (圖 )或「廣輝」的入口懸吊桁架 (圖 ),這些人文標記是建築的,是從建築專業的精準尺度與比例控制以及準確分割、材質精選中自然形成,因此而有整體構築上的說服力。

二、高科技廠辦「城中城」的型態在台灣高科技生產體系,「廠辦」成為一特殊類型。 製造部門與行政辦公部門結合,高科技組裝生產與測試等製造活動必須在抗微振與高潔淨度的環境進行,不像是傳統製造加工業的高汙染、又油又黑的工作環境;加上大筆接單的業務模式,使得參觀生產空間成為簽約下單的關鍵評估動作。 因此,製造生產部門與行政支援部門結合在同一基地,成為很自然的發展。

腦力密集的生產模式,工作型態不完全是朝九晚五,或可彈性調整,但經常是超時工作,這群腦力員工不同於以往的勞力或勞心員工,他們具有學歷高、薪資高、偏向自我成就驅動、對工作環境要求高、較認同社會性價值等特徵。 腦力工作者要求居住地區離工作空間不遠,工作環境裡要有咖啡空間、餐飲空間,經常需要不拘形式的討論以及互相研討機制,與大學互動密切,經常一起舉辦研討會或國際會議。 另外,各種工作之餘的娛樂運動空間也該具備,如附加泳池、籃球、羽球等練習場地。 於是在建築內部,形成「城中城」的型態。

接受這種空間計畫的委託設計,潘先生團隊企圖將大型量體區分成多個較小量體的尺度調整,並在基地內引入都市尺度,甚至誘發有活力的都市活動。 如台北內湖的華邦大樓,外觀像紐約Lever Building,主樓外部圍以二樓回字形輕透量體,一樓局部挑空,讓外部公共空間連通到設咖啡座的內部中庭 (圖 )。 台北關渡的華碩廠辦大樓,分由數棟變化有致的樓房組合而成 (圖 )。 或如南港聯華(Mitac)公司不採獨棟高樓配置,改以兩棟樓錯開配置,並以空橋相連,臨南港路邊以層次分明的灌木叢與矮樹林為界 (圖 )。 德律科技也以錯落量體配置出開敞的內部中庭 (圖 )。

聯發科總部應是一個城中城設計的「里程碑」了,它的正面由一弧形雨披帶向側向入口及寬闊廣場,由幾種不同高度量體組成; 到它後方,低層辦公空間則轉成三座獨立的中尺度辦公空間,以及另一端的運動娛樂地層棟與高層棟的前後組合(圖 )。

與台灣尖端產業領導人合作的這些廠辦建築,潘冀團隊打造出空前亮眼的創新產業景觀,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台灣製造(MIT)」的獨特成就,不僅顯示出一種建築的加值型思考,也提升了實質環境的人文品味。 這些建築設計經驗也已跨海輸往大陸,傑出的案例包括上海Kingland酒店(2001-04)(圖 )、無錫ZyXEL研發園區 (2002-04) (圖 )等。

貳、氛圍創意設計(Milieu-Creative Design)潘冀團隊以設計專業服務高科技建築,這種專業實踐定位是否也回過頭來影響事務所養成特殊能耐? 除了對高科技廠辦特殊功能與時程要求之外,建築師是否也從中體察到設計的新的典範轉移? 事實上,這種新產業聚落所形成的「創新氛圍」,要求於建築設計專業的似乎是一種「氛圍創意」的設計思考(milieu-creative way of design thinking),也就是跳脫簡單機能主義思維模式,將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放在更能激發願景想像的能量場上來建構,也必須要強調友善積極的人與環境關係,在美學上則要凸顯開放自由的活潑訊息。

在前述建造創新氛圍的作品中,已證明潘冀團隊是氛圍改造的高手,在他們的作品中,經常發展出更具有「氛圍創意」的部份與整體的關係,似乎經由他們的妙手處理,一種全新的環境整體感被召喚出來,這種氛圍創意才是建築人文思考的新價值向量。

回顧三十年來的專業實踐歷程,雖然一路強調設計、機能與執行的平衡掌握,但是很清楚地,有活力的設計始終是建築專業的核心,這也是潘冀團隊維繫聲譽不墜的基本功。 若對開業以來到最近的作品加以觀察,大體上可歸納出三個重要的基本形式策略:組合形式(compositional form)、皮層(skin layering)與整合單一體(compact form)。

組合形式(compositional form)的運用明顯貫穿開業後各階段,對比元素錯綜並列的組合手法愈趨成熟; 皮層與整合單一體的形式策略則出現於較近期作品,顯示出團隊經營的設計多樣性的一面。 雖說三者皆接軌不同時代的歐美工業先進地區的形式風格,但以台灣工業與社會要求「氛圍創意」的趨向來看,潘冀團隊以這三個形式策略介入都市或郊區環境改造,確實有值得肯定的表現。

一、以「組合形式」導入新意從早期到最近的作品來觀察,可看出潘冀事務所發展了一種特出的形式策略,針對二元性形式特質---實/虛、輕/重、方/圓、量體/透明、垂直/水平等,以平面或立體的「對比組合」方式,對建築物本身及其基地周邊環境,建立一種正向的緊密關連的整體性。 在高科技建築中這策略降低了生產所需龐大空間的尺度壓力,當廠辦複合建築包含多種機能時,藉由2D/3D的形式對比整合,構成具有人文意趣的生動形態。

從1990年代以來,台灣各級學校的低層建築皆往高層發展,潘冀團隊也獲得數個校園新建或增建委託案,組合式策略被運用到校園建築設計也同樣地有著成功的表現。 這些校園設計重新整合舊有建築與周遭環境,因此而重新建構起出乎意料的整體感,甚至為既有環境帶來根本性改變。

在已完成的作品中,文化大學張曉峰紀念圖書館(1994-98)在水平與垂直向度上與原有大成館的呼應調合 (圖四),九二一災後的南開學院重建設計(1999-2001)以一全新配置徹底改造了原本校園很八股的空間秩序 (圖五),金陵女子高中教學大樓設計(2003-08)以搶眼的虛實空間組合做為新校園視覺焦點 (圖 ),這些都是具有高度創意的以組合式形態完成的佳作。

潘冀團隊的組合式策略多是非對稱性形態,精巧地配置出新關係,讓虛空間活潑流動,或顛覆既有的軸線景觀。 於是,當敏銳地洞察到新的未知的潛在可能性時,對基地現狀的新創又批判的觀點被因此釋放出來。

二、回應情境的皮層潘冀事務所早期作品中,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1983-85與王秋華建築師合作完成)彰顯出「頂部、身軀、基腳」三段式組合形體的經典水平(圖 ),2001年完成的文化大學大夏館則標示另一階段皮層表現的形式發展。 此作品在既有建築立面上設計一片屏幕皮層以整合增建部分,這樣處理方式恰是表現出對台北市區媒體活躍環境的銳意回應(圖 )。

廣輝電子正立面的多重弧形玻璃皮層(1999-2001)精巧地緩和了龐大製造空間的粗重單調感 (圖 ),日月光廠辦北向的不規則多摺玻璃包覆面(2007-09)也在單調量體的生產空間之外塑造活潑的表情 (圖 )。 這兩作品中,戲劇化的輕量皮層,傳達了高科技公司的創新形象,成為具有溝通力的門面。

輔仁大學研發中心的連續不透明玻璃弧形正面(2002-06)更是巧妙地統合了新建的與鄰接的既有建築物,並在基地內創造出一富有連續包被感的公共空間,將前方的圓形講堂建築也融入到一新的整體關係中 (圖 )。

裝設這樣的複層立面,在技術上接近是帷幕牆做法,但本質上又極不同於沉默的僅是包覆建築盒子的帷幕牆。 在前述案例中,皮層設計的創意在於它具有言說力或表演力,它訴說「另類」訊息(與後方生產空間不同的表達),或成為出乎意料的演出,它是額外的附加物,也構成一文化性表達的元素。

三、整合的單一形體:結構型與單體型
文化大學體育館 (2000-05, 與王秋華建築師合作完成) (圖 )可被視為潘冀團隊近年作品中的另一里程碑。.類比於高科技複合建築的大廠房與小辦公空間的結合,這是大跨距運動空間與小跨距教室空間的結合,前者以雙支撐懸挑鋼桁架橢圓形體成為群山中的地標,後者則形成雙側翼與北方校園建築相協調。 這體育館大膽地結合了構築的與表現的兩種進路,同時呈顯出激進與順應的態度,而從此引出兩種設計方向。

第一種是結構型(structure-form)。 交大機車停車棚(2002-04)是這類型的精品 (圖 ),它的正交摺曲混凝土版同時是結構支撐與建築形式,也適切地滿足停車需求。 斯德哥爾摩圖書館競圖案(2006)為阿斯普郎(G. Asplund)原來設計的圖書館增建方案,對比於原圖書館方體上加一圓筒形的設計,潘冀團隊提出一方體中央內挖一漏斗型光井的構想,採用雙螺旋坡道交織在圓形光井邊與方體外側邊,企圖創造與原圖書館之間的歷史性對話 (圖 )。 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旗艦館方案 (2010-), 則展現隔層交錯配置的邏輯,由桁架層與無柱層相互構成形式與結構的直截表達(圖 )。

第二種是單體型(monadic envelop)的表現。 雙連老人安養中心教堂(2005-09),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站(2006-), 宏達電研發中心案(2009)與台中數位圖書館(2007-)都是這類型的傑出設計 (圖 )。 它們以獨特形體及尖端材料標示出園區的精彩句點或嶄新的公共性節點,這些作品也透露出潘冀團隊不自限於時髦的數位表現,而是超越「解決問題」的建築設計取向,更往「意象工程」(imageneering) 的層次著力,關注機能性之外的公共性表達。

面對台灣逐漸步入已開發狀態,構築的與表現的設計取向似乎為一般大眾提供一種社會性想像的出路,對潘冀團隊而言,兼顧根本面與激進面的設計本就是他們一向堅持的方向。

結論:從「創新氛圍」到「氛圍創意」的批判意識以其過去三十年來堅定的專業自我要求,潘冀聯合事務所早已發展出一清晰的設計論述方向。 以哈伯瑪斯的概念來說,這個團隊最主要的貢獻在於正值台灣工業急劇轉型的時刻,協助藉「工具理性」為基礎的生產世界獲得新的形式,使其具有以「溝通理性」為導向的人-環境介面。 這團隊所運用的各種設計策略似乎圍繞著「人文性」的關懷而有所期待---讓高科技製造廠房變得更友善、附加上聰明皮層以與大眾溝通、為新的公共想像去試探構築的與表現的可能性,而且也對此時此地的世界提出一種批判意識。

在這些作品中顯露的這種批判意識,來自於潘冀團隊總是銳利地覺察到人-環境關係的新可能性,經常能在該作品的涵構裡,再結構出前所未見的另一種部分與整體的新統合關係。 這種帶有批判性的求新意圖,又由於他們長久以來,堅持「建築做為社會性與文化性介入」以及對建築根本面全盤關照的態度,而顯出穩健的說服力。 這應是使潘冀團隊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關鍵---能夠以建築手段建構出具有人文風味的「創新氛圍」,並且運用不同形式策略設計出富有「氛圍創意」的實質環境。

這應是一支可永續經營的建築團隊,三十年開業經驗應累積起紮實的研發基礎,亞洲時代舞台已揭開序幕,潘冀團隊也已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就像台灣產業終就得走上品牌之路,他們應值得被期待是未來台灣建築的一個「創新」品牌。 尤其團隊創辦人潘冀先生的基督徒篤行精神與儒家追求止於至善的信念,應是確立了這種對創新與創意建築積極以赴的承諾。

參考書目
夏鑄九、劉昭吟,〈全球網絡中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
《城市與設計學報》,2003/9,第15、16期。
潘冀、藍麗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人生基本功》,台北:圓神,2010。
羅時瑋,〈建造創新氛圍:潘冀團隊的辦公複合大樓設計〉,《台灣建築》,2010/11:
50-53。
J. J. Pan and Partners: Selected and Current Works. Mulgrave, Australia: The Images
Publishing, 1999.
Freedom i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J. J. Pan & Partners. New York: Edizioni
Press, 2006.
Simmie, James. Innovative Cities. London: Spon, 2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