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那樓還在街頭轉角處
沒多久前, 故事中城中區那家人之中的"弟弟"自加拿大回台, 一頓晚飯吃了四五個鐘頭, 聊不完的塵封往事, 卻是對當年那段"家事"彼此會心地迴避不提, 回家後難免想起這篇陳年紀錄, ...
多年前6月裡那個週末,我們單位搞到台北辦國際講座,與同事們一起忙著張羅接待,終於圓滿結束了。 同事邀我搭他便車回台中,我說也好,但他要先回趟老家帶東西,我說無妨,就坐上他的車了。 他長我兩三歲,以前聽說過他父母是師大教授退休,果然他朝著和平東路走,過了師大校門,右轉進入師大路,我的記憶浮了上來---哎呀,龍泉街吶,以前這路邊可都是牛肉麵攤啊! 這也是同事他少年生活的一部份,我才起勁地跟他一搭一唱地說起從前---我當年讀高中就住在附近,常跑來吃牛肉麵,那龍泉街整條右手邊都是麵攤,都是外省老鄉料理的,也沒個店面,都是撐起帆布棚子,擺個爐子,放上大鍋,加上幾塊木板工作台,三兩張小桌子配幾支凳子,每個攤子好像總是擠滿人。 每次點麵要小碗的,端上來可都是一大碗公,每次再三吩咐不要太辣,但是麵湯上總要漂浮著一層紅油,吃不到半碗,辣氣直衝頭頂,頭皮都要麻到發顫,吃那一碗公的麵湯,要流個兩碗公的汗水。 後來到台中上大學,大二有一回到台北,整條攤販街都不見了,改成寬敞的師大路。
沿著師大後頭圍牆開進一條小巷子,同事指著一家攤滿一地書的店家說,這是全台灣最便宜的書店,什麼書都有,只有內行人才知道,這條街我似乎也走過不知多少回,但不記得有這家書店,同事他住這附近,當然他知道這些事。 這巷子走到盡頭,我突然認得了---浦城街啊! 同事說是的,他就住在浦城街口,我記得有家煤炭行,不知還在不在? 他說還在啊,沒賣炭了。 他把車停在浦城街頭,走進第一條巷子,他家就在巷口的公寓底層。
我走下車,煤炭行就在對面巷子口,三層樓的房子滿滿地佔住巷口,二樓三樓沿街面都圍著圈陽台,陽台邊開滿窗戶,窗框都漆上綠色,還真是一點沒變的老樣子,旁邊老房子都拆掉,蓋起了一棟棟四或五層公寓,只有它還屹立不變。 那時炭行店面常是空蕩蕩的,角落放一台磅秤,地面總是飄散著一些黑炭屑,我就是繞過磅秤,走上後方的樓梯,找那位曾大姐…
同事拿好東西出來,我們一起上車,他說難得看我這樣失神的樣子,這棟樓到底藏了什麼秘密? 我說我編個故事給你聽,你就姑且聽一聽吧---話說當年有個楞小子,從鄉下來到台北念高中,被家人安排在城中區住下來,卻跟房東女兒談起戀愛了,一學期結束就被房東掃地出門,搬到福州街住,女孩已經高三必須準備聯考,高一的這小子感情沒著落,書也念不下。 幸好有位念師大快畢業的大姐,是這女孩姊姊的同學,特地幫忙照顧孤單的他。 這大姐當時也在女孩家住過一陣。 有一回,女孩和他為她的寶貝狗狗洗完澡後,一起在二樓通舖邊曬太陽,這大姐走過對他們嫣然一笑,也就這樣知道他們的秘密。…
…這大姐告訴被趕出門的這男孩,不能學紅樓夢的賈寶玉那樣兒女情長,要為自己的前途打拼,她跟他約定,每天放學後到浦城街找她,她帶他進師大圖書館唸書,圖書館門口有人看守,沒有師大學生證是進不了的。 就這樣,那男孩一整學期的晚上都讓這大姐帶進師大圖書館唸書,暑假來了,他沒等到女孩考完就回鄉下去了,陰錯陽差地那段情就糊裡糊塗過去了,這位大姐也不知去向…只知她那時男朋友是念牙醫的,有一次他在她房間書桌上看見一個牙齦色的心形項鍊,她說是那念牙醫的男友親手做的…
這棟綠窗樓房藏了男孩的兩段情,過了將近四十年,竟然還好端端地坐落在那街角上。 同事聽了我的故事,朝我笑一笑,沒再說什麼,我卻恍惚地回到當年的老台北---那是可以讓高一男生每晚陪高三女生帶著狗狗逛中山堂廣場的時代、可以讓他們從開封街走到圓環遠東戲院看「學生王子」的時代、讓他從苗栗上火車帶上一支紅色玫瑰花一路到台北(旁邊還有一位阿兵哥一路描畫他的花)再坐上淡水線慢車再到北投換小火車到新北投到她的高中看她的時代。 那是可以在解出一道化學方程式練習後騎上自行車上街狂飆的時代(煞車不靈時還可以在街上用急轉彎代替煞車),那是可以翹掉最後一堂課就為了要搭上那位漂亮車掌小姐的公車的時代,那是接到情書後與寢室老友上街叫碗豬腳麵加滷蛋加盤豬耳朵大肆慶祝的時代。
我要在三十多年後,才逐漸在指導學生論文時,把一個小男生的台北跟一般大家的台北連接起來---原來他上高一時正是台北達到一百萬人口改制院轄市第二年; 原來他在台北那三年,正是白先勇寫作「台北人」那幾篇短篇小說的時候,也是莊喆、劉國松的「五月畫會」最活躍的時候,是周夢蝶在明星咖啡館擺攤、林懷民在野人咖啡館鬼混的時候; 那幾年蓋起了中山北路的嘉新大樓、頂好廣場邊的香檳大廈,還有忠烈祠、圓山大飯店、松山機場大廈; 那時,忠孝東路、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信義路、和平東路東段都正在拓寬闢建; 而他離開台北到台中念大學時,正是他大半高中生活所在---信義路、和平東路、羅斯福路還有牯嶺街的違章建築要被全部拆光前的時刻,也是台北第一批七層電梯公寓正興建的時候; 甚至他剛離開台北,他上下學騎自行車經過兩旁楊柳夾道的新生南路塯公圳就被加蓋掉了。
我回頭想到這週末忙著辦講座的地方---敦化南路上的超高層大飯店,正是三十幾年前那個高中生坐著三十路公車顛簸到六張犁找朋友時的那一片稻田,中山北路上十四層高的嘉新大樓是當時台北市最高的建築物,今天「台北101」標示這個都會的新天空線,捷運系統每天流水般地轉運幾十萬人不停地移動,現在的年輕人開始進入另一種全新的生活型態,他們的子孫似乎將也承續著同樣的方式,只是他們已不再能想像他們僅僅上一代的人在同樣年紀時的台北生活,只有沉默的老建築物,承载著好幾代人的回憶,遺落在城市裡不常被注意到的地方。 今天的這一代與上一代已經斷裂得難以接合,像我這樣該歸類於「上一代」的人甚至也都早把自己過往遺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早些年我也尋找過以前屬於自己青春故事的地方,但總是洩氣得不得了,開封街巷子裡那棟木造房子拆了,中華商場也拆了,中山堂廣場重新設計過,北淡線變成捷運線了,新北投車站被當作博物館收藏起來了。 又過了那麼多年,若不是那天巧遇那三層樓的綠窗房子,我或許根本就忘記自己曾經是一位待過台北的高中生,我的履歷表也不會記錄這段事情,而確實那天我非常用力想卻想不起曾大姐的名字。
我與同事說,當年若不是這位曾大姐照顧,我可能就懵懂地四處壓馬路、混彈子房、或莫名奇妙地消沉下去,影響我們一生的貴人常常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又不知如何消失去,但若不是這棟樓房提醒,我幾乎已經忘卻這位自己的少年貴人。 從此之後可好,這城市的變化再也不至那麼劇烈,這一代或以後的人是太幸福了,他們的城市會裝滿他們的記憶(假如他們還願意生產記憶的話),我這代的人最大的傷痛是半生的記憶都已失去空間場景,只能壓縮起來藏在心裡深處,不知不覺就忘掉了,連什麼時候忘掉都不自覺了。
一個月前為一個論壇跑去參觀北投圖書館, 新北投車站所在位址已變成路中廣場, 只有捷運車廂裡點綴著歷史照片而已, 餓了上到廣場邊二樓一家麵館, 窗邊望著曾是車站的地方發呆,耳邊竟然傳來安迪威廉斯的老情歌, 匆忙吃完麵就逃下樓去, 免得再聽到湯姆瓊斯的嘶吼, 就要消受不了了...
沒多久前, 故事中城中區那家人之中的"弟弟"自加拿大回台, 一頓晚飯吃了四五個鐘頭, 聊不完的塵封往事, 卻是對當年那段"家事"彼此會心地迴避不提, 回家後難免想起這篇陳年紀錄, ...
多年前6月裡那個週末,我們單位搞到台北辦國際講座,與同事們一起忙著張羅接待,終於圓滿結束了。 同事邀我搭他便車回台中,我說也好,但他要先回趟老家帶東西,我說無妨,就坐上他的車了。 他長我兩三歲,以前聽說過他父母是師大教授退休,果然他朝著和平東路走,過了師大校門,右轉進入師大路,我的記憶浮了上來---哎呀,龍泉街吶,以前這路邊可都是牛肉麵攤啊! 這也是同事他少年生活的一部份,我才起勁地跟他一搭一唱地說起從前---我當年讀高中就住在附近,常跑來吃牛肉麵,那龍泉街整條右手邊都是麵攤,都是外省老鄉料理的,也沒個店面,都是撐起帆布棚子,擺個爐子,放上大鍋,加上幾塊木板工作台,三兩張小桌子配幾支凳子,每個攤子好像總是擠滿人。 每次點麵要小碗的,端上來可都是一大碗公,每次再三吩咐不要太辣,但是麵湯上總要漂浮著一層紅油,吃不到半碗,辣氣直衝頭頂,頭皮都要麻到發顫,吃那一碗公的麵湯,要流個兩碗公的汗水。 後來到台中上大學,大二有一回到台北,整條攤販街都不見了,改成寬敞的師大路。
沿著師大後頭圍牆開進一條小巷子,同事指著一家攤滿一地書的店家說,這是全台灣最便宜的書店,什麼書都有,只有內行人才知道,這條街我似乎也走過不知多少回,但不記得有這家書店,同事他住這附近,當然他知道這些事。 這巷子走到盡頭,我突然認得了---浦城街啊! 同事說是的,他就住在浦城街口,我記得有家煤炭行,不知還在不在? 他說還在啊,沒賣炭了。 他把車停在浦城街頭,走進第一條巷子,他家就在巷口的公寓底層。
我走下車,煤炭行就在對面巷子口,三層樓的房子滿滿地佔住巷口,二樓三樓沿街面都圍著圈陽台,陽台邊開滿窗戶,窗框都漆上綠色,還真是一點沒變的老樣子,旁邊老房子都拆掉,蓋起了一棟棟四或五層公寓,只有它還屹立不變。 那時炭行店面常是空蕩蕩的,角落放一台磅秤,地面總是飄散著一些黑炭屑,我就是繞過磅秤,走上後方的樓梯,找那位曾大姐…
同事拿好東西出來,我們一起上車,他說難得看我這樣失神的樣子,這棟樓到底藏了什麼秘密? 我說我編個故事給你聽,你就姑且聽一聽吧---話說當年有個楞小子,從鄉下來到台北念高中,被家人安排在城中區住下來,卻跟房東女兒談起戀愛了,一學期結束就被房東掃地出門,搬到福州街住,女孩已經高三必須準備聯考,高一的這小子感情沒著落,書也念不下。 幸好有位念師大快畢業的大姐,是這女孩姊姊的同學,特地幫忙照顧孤單的他。 這大姐當時也在女孩家住過一陣。 有一回,女孩和他為她的寶貝狗狗洗完澡後,一起在二樓通舖邊曬太陽,這大姐走過對他們嫣然一笑,也就這樣知道他們的秘密。…
…這大姐告訴被趕出門的這男孩,不能學紅樓夢的賈寶玉那樣兒女情長,要為自己的前途打拼,她跟他約定,每天放學後到浦城街找她,她帶他進師大圖書館唸書,圖書館門口有人看守,沒有師大學生證是進不了的。 就這樣,那男孩一整學期的晚上都讓這大姐帶進師大圖書館唸書,暑假來了,他沒等到女孩考完就回鄉下去了,陰錯陽差地那段情就糊裡糊塗過去了,這位大姐也不知去向…只知她那時男朋友是念牙醫的,有一次他在她房間書桌上看見一個牙齦色的心形項鍊,她說是那念牙醫的男友親手做的…
這棟綠窗樓房藏了男孩的兩段情,過了將近四十年,竟然還好端端地坐落在那街角上。 同事聽了我的故事,朝我笑一笑,沒再說什麼,我卻恍惚地回到當年的老台北---那是可以讓高一男生每晚陪高三女生帶著狗狗逛中山堂廣場的時代、可以讓他們從開封街走到圓環遠東戲院看「學生王子」的時代、讓他從苗栗上火車帶上一支紅色玫瑰花一路到台北(旁邊還有一位阿兵哥一路描畫他的花)再坐上淡水線慢車再到北投換小火車到新北投到她的高中看她的時代。 那是可以在解出一道化學方程式練習後騎上自行車上街狂飆的時代(煞車不靈時還可以在街上用急轉彎代替煞車),那是可以翹掉最後一堂課就為了要搭上那位漂亮車掌小姐的公車的時代,那是接到情書後與寢室老友上街叫碗豬腳麵加滷蛋加盤豬耳朵大肆慶祝的時代。
我要在三十多年後,才逐漸在指導學生論文時,把一個小男生的台北跟一般大家的台北連接起來---原來他上高一時正是台北達到一百萬人口改制院轄市第二年; 原來他在台北那三年,正是白先勇寫作「台北人」那幾篇短篇小說的時候,也是莊喆、劉國松的「五月畫會」最活躍的時候,是周夢蝶在明星咖啡館擺攤、林懷民在野人咖啡館鬼混的時候; 那幾年蓋起了中山北路的嘉新大樓、頂好廣場邊的香檳大廈,還有忠烈祠、圓山大飯店、松山機場大廈; 那時,忠孝東路、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信義路、和平東路東段都正在拓寬闢建; 而他離開台北到台中念大學時,正是他大半高中生活所在---信義路、和平東路、羅斯福路還有牯嶺街的違章建築要被全部拆光前的時刻,也是台北第一批七層電梯公寓正興建的時候; 甚至他剛離開台北,他上下學騎自行車經過兩旁楊柳夾道的新生南路塯公圳就被加蓋掉了。
我回頭想到這週末忙著辦講座的地方---敦化南路上的超高層大飯店,正是三十幾年前那個高中生坐著三十路公車顛簸到六張犁找朋友時的那一片稻田,中山北路上十四層高的嘉新大樓是當時台北市最高的建築物,今天「台北101」標示這個都會的新天空線,捷運系統每天流水般地轉運幾十萬人不停地移動,現在的年輕人開始進入另一種全新的生活型態,他們的子孫似乎將也承續著同樣的方式,只是他們已不再能想像他們僅僅上一代的人在同樣年紀時的台北生活,只有沉默的老建築物,承载著好幾代人的回憶,遺落在城市裡不常被注意到的地方。 今天的這一代與上一代已經斷裂得難以接合,像我這樣該歸類於「上一代」的人甚至也都早把自己過往遺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早些年我也尋找過以前屬於自己青春故事的地方,但總是洩氣得不得了,開封街巷子裡那棟木造房子拆了,中華商場也拆了,中山堂廣場重新設計過,北淡線變成捷運線了,新北投車站被當作博物館收藏起來了。 又過了那麼多年,若不是那天巧遇那三層樓的綠窗房子,我或許根本就忘記自己曾經是一位待過台北的高中生,我的履歷表也不會記錄這段事情,而確實那天我非常用力想卻想不起曾大姐的名字。
我與同事說,當年若不是這位曾大姐照顧,我可能就懵懂地四處壓馬路、混彈子房、或莫名奇妙地消沉下去,影響我們一生的貴人常常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又不知如何消失去,但若不是這棟樓房提醒,我幾乎已經忘卻這位自己的少年貴人。 從此之後可好,這城市的變化再也不至那麼劇烈,這一代或以後的人是太幸福了,他們的城市會裝滿他們的記憶(假如他們還願意生產記憶的話),我這代的人最大的傷痛是半生的記憶都已失去空間場景,只能壓縮起來藏在心裡深處,不知不覺就忘掉了,連什麼時候忘掉都不自覺了。
一個月前為一個論壇跑去參觀北投圖書館, 新北投車站所在位址已變成路中廣場, 只有捷運車廂裡點綴著歷史照片而已, 餓了上到廣場邊二樓一家麵館, 窗邊望著曾是車站的地方發呆,耳邊竟然傳來安迪威廉斯的老情歌, 匆忙吃完麵就逃下樓去, 免得再聽到湯姆瓊斯的嘶吼, 就要消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