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我看世博第二天

避開周末,星期一趕大早再赴世博,這回改從西藏南路入口進去浦西區(第一天從耀華路口近到世博軸道),果然人少了些,浦東主要是國家館,名氣較大,人潮鋪天蓋地,浦西是一些主題館和城市案例館,我先跑到城市最佳實踐案例區,人氣稀薄好多,可以輕鬆逛。 而且今天對接駁車路線也較熟悉了,心裡也覺得不必那麼趕,就好好逛逛浦西這些館吧。

在城市案例區(唐真真建築師建議可多走走的E片區)走了一上午,也才看了幾個展示館而已。 巴西的Porto Alegre(阿雷格里港)很感人,發起一個Social Sailing Project,教一些在貧窮與毒品環境長大的青少年駕駛帆船,從兩艘帆船八個學生開始,發展至今擁有7艘激光艇(雷射艇?)、8小型比克帆船及8艘國際樂觀級小型帆船,已教過700+個學生; 在此港北區還成立Arte Norte工匠聯盟,集結六十幾位本來獨自生產兜售的工匠成立為一生產銷售團體。 像這種案例就讓人覺得很真實,有說服力。 在開羅展間有一由Aga Kahn文化基金會推動的古城牆重建活化的例子也很動人,他們重現了1km長古城牆,結合地形發展成景觀公園(Borg Al-Zafar Park),還把旁邊窳陋社區改善,變成新的城市魅力點。

天津案例是「宅基地換房」計畫,就是將農村原來整區土角磚造平房,以換地方式,另換一基地開發成高樓公寓,原土地上房屋剷平另改為耕種區,以新農耕技術發展大型農場。 我覺得這蠻難評估對錯,有點可惜(因地形地貌全改)、覺得不放心,但又好像以新的居住社區造福了農民,或值得進一步深究吧。 鹿特丹提出floating community的可持續發展案例,譬如2004年興建13000所住宅中,有1200所是浮在水上的。

其他巴黎、大阪、杜塞爾多夫(德)、比爾巴鄂(畢爾包)等都各有特色,只是內容不太突出或已太熟悉,沒太新鮮。 台北提出兩案例,在單獨一大展館裡,排了好長隊伍,熱得要命,只好放棄了(這一區裡沒有其他館需要排隊的)。 進到附近的城市未來探索館,這是原來的電廠再利用改建,建築設計還不錯,只是展覽內容過於鬆散粗俗。 出館後也近中午,先找地方吃中飯吧。 旁邊的創意大廚房,其實一點創意也沒,隨便填下肚皮而已。

吃完餐出來,很巧地遇上台北來的建築師長輩及夫人,正以貴賓身分被招待參觀展場。 他們正要去參觀台北案例館,我高興得尾隨他們成為臨時貴賓一起進入。 館裡的影像展示很精彩,以平面與圓頂影像投射、3D影像等新媒體技術呈現。 一種是介紹台北生活,如24小時的誠品書局,幾個親子自在分享閱讀與舒服閱讀桌椅、咖啡座的影像,還有捷運車廂內無線上網、街頭夜市小吃的熱鬧,這些對大陸人一定很有吸引力。 還有介紹台北的垃圾回收執行過程與成果,另就是台北的自然環境。 連我都覺得台北太好了,一旁的長輩建築師說:「台北真有那麼好嗎?」

再來一起坐車趕到浦東區看台灣館,我的運氣真是太太好了,台灣館每天上午發3000張預約券,下午發1000張,我無論如何排不到票的,跟著這位尊貴的長輩,竟然可以從貴賓入口進去。 展館外觀以天燈形式建造,透明的天燈外罩裡面是一大球體,隨時以各種影像顯現在球面上,讓外面人群欣賞。 這天燈座落在一平台上,旁邊加設一垂直梯間。 這裡每次只讓40位觀眾進場,先搭電梯往上,進入空橋,再進入圓球體內,觀賞4分鐘的所謂720°影像故事,感覺不如台北案例館那一部侯孝賢導的那樣精采,而且覺得時間太短(影像敘事力道不夠強?)。

然後往下走到圓球體下方的平台,環繞中央小池裡巨石,是一圈40座觸控銀墓基座(所以每次參觀只限40人),讓大家圍一圈站在基座前祈禱,並在銀幕上選擇一句吉祥話如「國泰民安」、「幸福美滿」等,於是每人面前的大球體下方表面即冉冉升起一個小天燈影像,燈罩上顯示各人剛選擇的吉祥話,40個升起的小天燈讓館外的人都可看見。

最後往下走到地下室,以竹條編滿房間,在此介紹台灣高山茶,有專人表演一段台灣茶道,並每人奉上一杯,坐下來觀賞一段跳加官。 整個行程規劃得蠻有意義的,與台北案例館一樣,都安排專人解說導覽,應該是很摸透中國人的心理吧,真人現身招待,親切而拉近距離,難怪台灣館受歡迎程度,據說是票選第四名,勝過很有創意的英國館。

其實就位在中國館旁邊,台灣館的「政治」姿態蠻低的。 中國館高高座落在巨大台階上,以超級粗壯的管狀體搭成類似斗拱形狀結構體,又上搶眼的中國紅色彩,都甚麼時代了,還要用形式來招搖著帝國氣勢? 台灣館的祈福天燈,對好強的台灣人來說,也許平和得太沒有張力,一點也不夠嗆,但是---我花了一點時間來體會---這可能是一個「對」的策略,避開政治意味上的角力,台灣選擇一個文化的姿態,不必老對著那政府,而是欣然面對廣大人民,趁機輸出一些可貴的發展後經驗。 當然大陸人哈台灣的心理可能很複雜的,讓這樣的人民情感自在流動,可能是值得台灣持續思考的。

至於台灣館本身的形式,我覺得天燈還不錯,就是一旁的梯塔有些尷尬。 完全封閉的梯塔擺在燈邊,還有一管插入球體,燈就輕盈不起來了。 在內部而言,就作為進入球體前的路徑,也顯得太平常---只是進電梯、出電梯,沒怎麼經營到朝聖心理路徑。 其實整個世博展場,好像只有台灣館還大剌剌地將「服務-被服務」量體一分為二地呈現,大家來看pavilion嘛,不必太building吧。

離開台灣館,我向長輩及夫人道謝道別,這樣沾光已經非常夠了,其它的我還是認份點自個兒去排隊了。 能進到台灣館,覺得今天又賺到了,所以就不打算走太多,上了接駁車往亞洲區、歐洲區,人還是那麼多,美洲區還好,於是剩下時間就逛了巴西、美國、加拿大與委內瑞拉四個館。

進巴西館只是好奇,外牆全是短木材亂釘一通,裡面中央是懸吊四面銀幕跑影像,四面牆壁則是互動式觸控影像機器,影像內容中足球被當作重點。 美國館外觀平平,裡面是三個超大空間,播放大銀幕影片。 好玩的是,影片中居然有國務卿希拉蕊現身向中國朋友問好,最後還請出歐巴馬總統來講話,這是整個會場裡我看到最八股的一段了。

加拿大館外面以木板條柵面摺成自由多面體(表示它是一個森林國家),裡面圍出內庭廣場,可惜沒看到太陽劇團的表演。 展廳裡很熱鬧,燈光色彩鮮豔,踩腳踏車互動影像吸引很多人嘗試,還有投射影像模擬表演的廣場座位區。 出了展場,夕陽餘暉讓內庭的摺拼鏡面鋼板上部反射了半個天空,可以想像若有表演時將會是多麼搧動人心。

我蠻喜歡委內瑞拉館,資料上說這是以Mübius strip(一條8字形交叉、卻只有一面的連續帶子)引出動線。 由前方充滿戲劇性的開口電扶梯往上進入,迎接觀眾的是熱切的革命語言,往後以一大圈坡道繞著一開放庭院而下,進入室內前是咖啡吧台與上方懸吊豔麗花樣的咖啡座,轉進去到一間劇場,播映著各方代表人物的現身說法(文化保存、環境保護等),這裡的兩段觀眾席非常親切。 然後繞著這播映廳旁坡道而上,翻上屋頂,再乘著暮色下到地面,一路回味著建築師熱情的設計意圖。

今天的感想是,當其他館很開朗自在地顯露自家特色或成就時,好像只有台灣館與美國館是專門訴諸中國人,滿滿的「歡迎來台北」、「歡迎來到美國館」聲音,面向著中國人說個不停,好有趣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先生的愛情

C先生的愛情                                    這所山丘上的大學,原本孤立在城市郊外,所以校園內有很大區的男女生宿舍,男舍是開放的,女舍則必須注重安全,除了圍牆、出入管制外,還有專人負責管理, C 先生就是擔任這項工...